老老实实上学,兢兢业业上班。到一定年龄,找个对象,买个房子,生一两个孩子,安安稳稳过日子。这是大多数人头脑中预设的生活发展轨迹。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突然发现,人人都会拥有,人人都该拥有的生活,到我这里突然变得遥不可及。网络上愈演愈烈的性别对立,其实是青年男女对组建家庭的渴望得不到满足,而发泄出来的怨恨。“普信男”和“小仙女”互相攻击,他们却都找错了敌人,一个人怎么能因为不选择你而成为你的敌人呢,那样你的敌人是无穷无尽的。
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但当它落到具体个人的头上,个人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只能去找一些虚拟的靶子发泄怨恨。
我最近读到一篇长文,谈论的是美国社会的家庭结构演变,但对我们也有启发。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核心家庭是一个错误》THE NUCLEAR FAMILY WAS A MISTAKE,作者David Brooks,发布于大西洋月刊。这是2020年的“旧文”,但作者的视野很宏大,从几十年到上万年的历史坐标里来处理这个问题的。
先解释下什么叫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一种家庭结构类型,通常指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型家庭单位。它是现代社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家庭形式,与传统的大家庭(包括祖父母、叔叔、姑姑等多个代际成员共同生活)相对。
核心家庭就是我们现在普遍理解的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家庭形式。其实它是一个很年轻的东西。我小时候在农村,就是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的,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但很快分家就成为主流,这大概就是阎云翔所说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美国社会早期,大多数人也都是生活在大家庭里。直到 1850 年,大约 3/4 的 65 岁以上的美国人与他们的孩子和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到了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美国开始快速地工业化和城市化,年轻男女离开他们的大家庭去追逐美国梦,他们在城市里建立的家庭就是核心家庭。
直到二战之后的1950年到1965 年,美国的核心家庭迎来了黄金期。离婚率下降,生育率上升,大多数人看起来富裕和快乐。当时出现了对核心家庭的崇拜,健康的生活就是孩子和双亲生活在一起。在 1957 年的一项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未婚人士“有病”、“不道德”或“神经质”。
但这种美好的局面很快开始崩解。首先它本身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大多数女性被贬低到家庭中,很多公司禁止已婚女性就业。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年轻男性工资下降,女权主义运动赋予女性更大的自由。美国人对于婚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主要目标从生育和抚养孩子变成了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爱不再意味着自我牺牲和妥协,人们转而期待在婚姻中发现自我、自尊和个人成长。
不难发现,这里边很多事都是进步,但结果就是核心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核心家庭崩解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残酷的现象,美国社会分裂出两种家庭模式。有钱人的家庭模式大体还和从前一样稳定,而那些经济竞争的失败者,则大多过着完全混乱的家庭生活。原因在于,核心家庭这个产品变得越来越昂贵而奢侈,富裕父母才能购买得起保姆服务、托儿服务、辅导班。而收入水平较低的人,买不起这些,所以他们就逐渐被甩出家庭这个游戏。
以前,美国人不管贫穷还是富裕,家庭结构都差不多。现在他们之间有一条鸿沟。截至 2005 年,85% 的中上阶层家庭所生的孩子在母亲40岁时与亲生父母住在一起。在工薪阶层家庭中,只有 30% 是这样的。用社会学家安德鲁·谢林 (Andrew Cherlin)的话说,“结婚的是享有特权的美国人, 而结婚有助于他们保持特权。”
看到这里,我突然理解网上那些所谓的不婚主义者对已婚者的愤怒了。如果一个人已经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TA不会仇恨别人的生活的。
对普通人来讲,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家庭的不平等,一直在扩大。组建和维持一个家庭的门槛越来越高,这里边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当然是孩子,但孩子也会长大的。在缺乏家庭支持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成年后往往收入更少,健康状况更差,寿命更短。文章里有个信息让我思索良久:“今天,许多美国男性在他们生命的前20 年中没有父亲,接下来的15 年没有配偶。”孤独的中年继续变成孤独的老年。有一组数据,35%的45岁以上的美国人表示他们长期孤独。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过去几十年,美国社会的家庭生活一直在分崩离析。人人都有一个家的旧日美梦,看不到复兴的希望。
对于摸着美国过河的我们来讲,这显然是一幅让人灰心丧气的途径。但到这里,文章只读了一半。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讲的是美国人正在如何适应这种新常态。
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美国社会在1950年到1965年出现的核心家庭黄金期,在大的历史坐标中,是一个反常现象。当你不把这个反常当成正常,就没那么绝望了。
一对孤立无援的年轻父母,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单凭自己的力量把孩子养育成人,还要互相支撑对方的事业,彼此提供情绪价值。这个目标实在是太高了,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选项。
回到我们自己。现在的年轻人觉得找对象难,成家立业难。其实过去农村的光棍也这么觉得,只是没人听他们说话罢了。过去每个村子都有大把的光棍,他们就那样生生灭灭。可能我们也刚刚经历了我们的核心家庭黄金期,就是过去几年吸引无数流量的所谓中产生活。只不过我们这个黄金期覆盖面有限,时间也实在太短,质量呢就不说了。
美国人是如何应对无家可归的挑战的,作者列举了很多形式,比如有的人在经济压力下,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我们这边不也正在出现全职儿女吗。除此之外,作者重点介绍的是一种新的家庭模式Forged Families,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自主选择组成的家庭。
作者讲了一个故事,让人感动。Lisa Fitzpatrick是一个普通职场女性,有一天,她坐在汽车的副驾驶座上,发现两个10 岁左右的小男孩举起枪瞄准她。这是加入帮派的投名状。当她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之后,她意识到这些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于是她辞掉工作,开始向这些游荡的孩子开放自己的家,免得他们加入帮派。慢慢的,很多孩子都愿意到她家里玩,他们说,“你是第一个打开房门的人。”
这是一种现代部落。家庭和血缘关系之间一定要划等号吗?
作者援引人类学家的研究,原始部落没那么讲究血缘。对于菲律宾的Ilongot人来说,一起迁移到某个地方的人是亲戚。密克罗尼西亚的楚克人有句谚语:“我的兄弟姐妹来自同一艘独木舟”;如果两个人在海上的危险试炼中幸存下 来,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亲属。也就是说,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就能把人凝结为家人。
这对我们来讲是很有启发的。当家庭变得越来越昂贵难以负担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家的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必须通过拥有别人眼中的家,才能拥有家吗?拥有了别人羡慕的家的人,就一定过得幸福吗?
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说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通常有一个具体的原型,这个形态可能是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也可能是通过影视剧学到的。比如80后、90后,很多人都是通过《我爱我家》《家有儿女》来想象城市生活的,年龄大一点的看《我爱我家》,年龄小一点的看《家有儿女》。但是当这个原型本身在生活中越来越难以找到的时候,就不能再对着它刻舟求剑了。
据估计,2024年我们这边的结婚对数大致将下滑至659万对以内,创近40年来的新低。年轻人不结婚了,甚至不谈恋爱了。原因到底是什么,主要得从社会层面去分析。东亚国家走的是一条“压缩的现代化”之路,自豪的时候会说自己几十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的路,可这是有代价的。家庭就是最重要的代价。
你会发现过去几十年,家庭为社会分担了巨大的压力,年轻劳动力抛妻弃子去远方的陌生城市打工,没工作的时候又回到农村这个“蓄水池”,还要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甚至替孩子买房。但是现在家庭这个部门自身,不可持续了。年轻人越来越难组建家庭。东亚生育率这么低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观念还没“解放”,大部分人觉得必须得先结婚才能生孩子,所以不像美国社会有那么多未婚生子。
社会没有任何资格责怪家庭,家庭早已承担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但整个社会显然就卡在了这里。家庭就像气喘吁吁的老黄牛,拖着疲惫的身躯,一步一步往前挪。谁把它用坏了,这是一个问题。但同样重要的是,作为挣扎求生的个体,不要把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完全扛在自己身上,转化成内耗、外耗,自我怨恨和互相攻击。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找不到家,就给自己找个部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