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当少东家,还是40岁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的伙计?
原创 作者:碧树西风 公号:记忆承载 发布时间:2023-11-05 7:31 发表于浙江
原文地址:你要当少东家,还是40岁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的伙计?
今天是影评,《我爸没说的那件事》。
故事剧情非常简单,百年老店同顺祥,世代传承于柳氏一族,第七代传承人由张国立扮演,第八代是他的儿子韩庚。
张国立始终不肯把点心冰晶糕的秘方传给儿子,儿子一气之下,跑去城里混剧组,不再指望接班。
多年以后,当韩庚带着妻子女儿回到老家给父亲办理丧事,翻开笔记,才发现这一切的秘密。
原来是他爹,不想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
烧菜的重点在于火候,制作冰晶糕的重点在于烟候,制作人得对着炉子一直闻一种特殊木材燃烧时散发的特殊气味,以此来判断最佳时间点。
长期对着炉子吸烟,会伤害身体,形成咳嗽的职业病,张国立就是咳死的。
于是韩庚大为感动,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但他最后还是决定留在家乡,只不过不再制作冰晶糕,他要去搞属于自己的产品。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剧情。
张国立,韩庚这对父子,让我想起此前韩寒导演的一部题材类似的作品,乘风破浪。
那里面也有一对父子,邓超,彭于晏。
有人说,父爱都是不善于表达的,彭于晏放弃了录像放映厅的地皮,换取一箱子小灵通,是想把他认为最值钱的财富传递给儿子邓超。
但是穿越到二十多年前的邓超显然知道,这是个笑话。
如果说彭于晏是拼命想要给儿子留下点什么,那么张国立是拼命地想要把儿子从他认为的坑里推出去。
张国立认为,他们的店,他们的品牌,他们的产品,他们的手艺,是一个大坑。
入得此坑来,自己的儿子就被绑牢了,从此被束缚于点心冰晶糕,而且会得职业病。
他宁愿放弃传承,也要放儿子自由,在他看来,儿子去大城市里闯荡,即便不成功,也比守着老牌子老店过一生强多了。
很有意思的想法。
我们来看看,电影中的张国立是哪一代人?
大概是如今70多岁的那批人,而韩庚演的是如今40多岁的那批人。
这个思路搁在那个年代,也没啥问题,20多年前,刚刚开启全球化。
这个时间段内,从国际上看,全球的资本都涌入新兴市场,我们承接来自全世界的订单,各种需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国内,正值城市化的起点,劳动力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市,来承接这个资本,来融入这个全球大市场。
长端价格是说50年后,100年后,你这家企业估值会变成什么样。
那么我投资你,我借钱给你,这叫短端价格。
一般来说,长端价格大于短端价格的那部分,就是估值。
有的企业市盈率很高,有的企业市盈率很低,体现的是什么?
就是这个。
你把这几句话套用到张国立韩庚父子身上是一样的。
那个时候,他家的百年老店实际上是个估值很低的企业,与此同时,外面,那个未知的大城市,是个估值很高的机会。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你要做的就是放弃一切拥抱外部市场。
甚至严格意义上说,你应该卖掉老店,卖掉老品牌,借钱,也就是加杠杆去拥抱外部市场。
差值在这里摆着,你做的越多,赚的越多。
不要去责怪过去二十多年来房地产企业为什么总是不顾一切加杠杆,因为预期收益大于借贷成本,长端收益大于短端支出。
你不加杠杆,你加什么?
不是只有他们这么做的,全世界都是这么做的,美国的资本家都是借出美元,投入新兴市场的,因为远期回报,大于自己的杠杆借贷。
这就是你看到的,包括美国在内,整个西方世界长达十几年不加薪的原因。
我都用不着你,给你的加什么薪?
资本是西方提供的,产品是新兴市场提供的,即便不给这些西方世界的劳工加薪,有了从新兴市场国家进口的低价商品,也足以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还要什么自行车呢?还要什么加薪呢?
我想,电影表达的就这个意思,爸爸不束缚你,不用百年老店捆绑你,不让你得职业病,就是最大的爱。
但是这个电影,放到当下去播放,委实有些误导。
韩寒的那个父爱是失败的,彭于晏攒了一箱小灵通留给邓超是个笑话,至少还能引起观众反思。
张国立的父爱成功了,可是这个成功,上个周期的特征太过明显。
我这么说,如果今天你爸有个百年老店,有门手艺,有一个品牌,他就是不传给你,一定要你去大城市里打拼,你觉得靠谱么?
当然不靠谱,因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今天的年轻人,大概25岁上下,即便是比年轻人再大10岁的,现在35岁的这批人。
你去问问他们,当年如果没有父母的积蓄支持,完全靠自己在北上深买房定居,需要什么条件?
他们会告诉你,要么处于头部行业头部企业,比如互联网大厂,要么,就至少要赶上一次上市。
你听清楚,这是35岁那批人的门槛。
那如果是如今25岁这批人呢?
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你就赶不上上市,你也很难进入头部行业的大厂。
为什么?
因为短端价格大于长端,拿到资金的成本要高于远期回报。
我记得当时在那篇文章里,写到一万多字的时候,问了一句话。
我说,如果这个倒挂持续很久很久,我们不说一代人,比如持续半代人,会怎样?
其实年初我就在讲一个问题,就是风投市场偃旗息鼓。
绝大多数普通人够得上的高薪工作,挣的都是风投市场的钱,或者说,挣的都是长端价格大于短端价格的预期估值的钱。
你不可能去挣垄断的钱嘛,俗称容易挣的钱,凭啥轮到你呢?
但是如果这个价格倒挂了,谁会去做风投?
远期回报比我拿钱的成本还要低,我是有病啊,我去投?
那么对应过来,你上哪儿去找高薪工作呢?
估值不存在呀,预期不存在呀,高市盈率不存在呀。
这种时候,资金一定是像巴菲特跑去日本投现金奶牛一样,倾向于那些虽然市盈率低,但是回报率高的企业。
这些企业没啥估值,没啥未来,但是人家挣钱能力没问题。
如果把前者看作押宝房价涨,那么后者,相当于收房租。
市场上的资金,都去干这个了,全球的资金,实际上都去干这个了。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张国立的策略,搁在今天,就是坑儿子。
你有一家百年老店,你有一头现金奶牛,不传给你儿子,你逼着他去大城市里折腾,他能折腾出什么?
是去送快递,还是去跑滴滴?
而且你不要忘了,这里面不仅仅是金融问题,还有一个全球化方向的问题,俗称某些国家试图更换供应商的话题。
七月份的时候,我评价过小吃这个行业,总结下自己的意思,我相当于是在说:
如果你在西安市回民街上有一家传承了百年的普通小店,比如巷子深处最普通的卖羊肉泡的那种,那你一生的收入,能跑赢98.5%的985们。
决策这种事,本质一点就是盈亏比。
盈亏比足够高就值得,反之不值得。
电影如果给出了大的时代背景,大的金融背景,把张国立的决策放到背景下去展开,那是一种盈亏比思路。
父子两代人基于共同利益的决策。
如果你空泛的扣一个爱的帽子,那这事儿是毫无价值的。
因为我们想一想看,这世上什么事情没有代价?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经常晚上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时,兄弟们都还没走。
有次半夜时分,大家一边写代码一边聊天,有个兄弟说,码农这份差,做不到40岁,就得失业。
然后我就记得另一个人反驳,他说,有必要操心失业么?你确定你能活到失业那天?
然后大家都笑。
话题从担心失业,变成了有命赚,是不是有命花。
张国立不想儿子闻烟,养成咳嗽的职业病,但是他不知道,他儿子第一次进城去剧组,跟的第一个道具组大哥,就是猝死的。
那哥们死得可比张国立这个老咳嗽早多了。
而且我说句更不地道的话。
在当今这个大背景下,如果张国立真的把百年老店交给别人,让自己的儿子出去闯荡,他儿子大概率的结局是从这家老店的少东家,变成伙计。
而且是那种专门闻烟,闻到四十岁就会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的伙计。
这是个比喻,能听懂么?
老板做的事情是什么?
实际上是分拆工序,他自己把一个完整的系统拆分成无数工序,其中最伤害身体的那道工序就叫做闻烟。
这个东西是交给别人做的。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总有人愿意闻,等你闻不动了,那就把你输送到社会上去当人才。
这才是商业的真谛,这才是生活的真相。
你不让你儿子当少东家,承受你们这家百年老店的代价,那你儿子走上社会,他大概率,是要成为别人的商业系统里的那个,代价。
俗称钱难挣,屎难吃,你心疼你儿子,别人当老板,可不会心疼你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