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一部分人先花起来
原创 作者:碧树西风 公号:记忆承载 发布时间:2023-08-06 7:30 发表于浙江
原文地址:要让一部分人先花起来
提出了一个概念,消费是不一样的,至少现阶段,不可能是一样的。高端中端低端消费市场注定同时存在。
我始终没有讲道理,我讲的是事实。
有些读者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们跟我讲了另一套逻辑,就是房价压制消费的逻辑。
这套逻辑对不对?
对。
是不是事实?
不是。
对的事情不一定是事实,广为流传,你听着很在理,很起劲的,也不一定是事实。
因为很多人更喜欢听故事,而不是去市场里看看实际上到底怎么回事。
我那天就提到过,我说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你去新疆旅游,会发现当地的消费水平,我是指吃饭的水平,看齐一线城市,与北上广深差不多。
但是当地的人均GDP明显远不如北上广深,为什么?
因为消费实际上不是一个词儿,而是两个。
消费有投资类消费,有消费类消费,你要拆分开来看,而不能笼统的讲消费。
新疆吃饭贵,影响客流量了么?影响本地人的消费意愿了么?
如果没有,就说明这个物价是合理的。
物价是买出来的,不是你觉得,你没法觉得。
人流量下降了就叫贵,人流量上升了就是便宜。人是用脚投票的。
新疆吃饭看齐一线城市,本地人均收入却远不如一线城市,能够维持这么多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当地人把钱都用在吃饭上了,而反过来,一线城市里很多人把钱用在购入房产上了。
你每个月是只挣1万块钱,但是你面对城市最高房价只有2万;他是每个月挣5万块钱,可是他面临的城市最高房价是20万。
他更多钱用来购房之后,他能够剩下用来吃饭的钱其实没有你多,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总收入比他低,你能够烤肉自由,他却不能。
所以这是两个市场。
不是房价压制了消费,而是不同类型的城市,压根儿就不是同一种消费市场。
你去新疆卖房子,或者去一线城市卖烤肉,你要做市场调研,你要看看,市场是不是真的存在。
你在新疆卖烤肉卖的很爽,很挣钱,一拍脑袋,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比这里大多了,去那里卖烤肉岂不是更挣钱?
于是你就去了,花了很多钱租店铺装修雇人进货,各种齐活,发现没有客人。
仔细观察下才知道,原来这里的客户,和你以前的客户不一样,这里的人愿意从吃上面抠点钱下来,去买房子。
于是你一拍大腿,又明白了,举债跑去新疆开发房地产,结果又没卖出去......
卒。
这是一个段子,我现编的。
我编这个段子是告诉你,这是两个游戏。
四个一线城市包括少数强二线城市,跟多数弱二线城市以及广大三四线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游戏。
前者的房子实际上是一种城市股票,房子的价格并不是砖头瓦块决定的,是地价决定的。
地价决定了城市的能量,决定了城市能不能冲击全球前列的有竞争力的大城市名额。
所以你要看一个数据,就是上市公司数。
你不要去看科技园,那东西没意义,三四线城市也有很多产业园,科技园,那只是园。
你要看上市公司数,著名公司数,大公司数,以及它们控制的资本总额。
这些头部企业大量聚集在四个一线城市以及少数强二线城市,因为这里资源汇聚。
资源汇聚,追求效率,诞生强者。
所以你现在理解了那些没有出生在一线或者少数几个强二线城市的人,执意要从外地进入,要在这少数城市里安家落户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
他们不是去享受生活的,所谓什么为了孩子的教育之类的,那都是借口。
没有人真的为了读书买上千万的房产,没有,那都是借口。
你愿意支付的钱大于100万之后,你比我更清楚,有一千种办法让你借读名校,前提是你真的愿意掏出100万以上。
听得懂这意思么?
你愿意掏800万买套学区房落户,回头指望900万卖出,这不叫真的愿意掏出100万,这不叫。
你要亏100万,才叫真的愿意掏钱。
这样的人多么?很少的。
说明一个很简单事实,大多数人在撒谎,他们为的不是教育,不是医疗,不是那些他们口口声声的各种理由,他们为的就是打怪升级。
花几百万送孩子读个藤校真心不是难事,愿意这么做的人并不多,那是因为多数人都是占便宜去的,而不是真的想掏钱。
所以我说消费有两种,投资类消费,消费类消费。
一套房子2000万,100个名额可以有几千个人排队,那是因为有倒挂。
2000万买来,周边同类产品市价4000万。
一串烤肉15块,是真的要你掏出15块,吃进肚子它就没法变回钱了,于是没人排队。
2000万掏起来眼睛都不眨,15块嫌人卖贵了,就是这个原因。
这是两个市场,投资类消费市场,与消费类消费市场。
换句话说,如果四个一线城市与少数强二线城市的房价与乌鲁木齐拉平,你以为投资类消费市场就消失了?
不会。
有钱的照样有钱,没钱的还是没钱,只是资本投别的去了,明白不?
人类的财富载体从贝壳到金属到信用一直在变化,本质变过么?
没有。
投资类消费市场与消费类消费市场一直都是同时存在的。
成年人和巨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明白,不是世界来适应我,是我去适应世界。
你今天如果兜里只有500万,买不到有增值保值潜力的房子的,你这点钱,如果用来买房,就是自己住住。
但是就这点钱,靠打工赚赚很难的,年薪25万,不吃不喝也要20年。
所以很多人开始调整思路了。
开始追求什么?追求收入与生活的平衡,而不是一味的不切实际,不考虑自身情况的打怪升级。
于是你看到有些一线城市的人倒流回二线了,甚至有些二线城市的人去了三线。
当然,这不意味着农村有吸引力,不会的。
我只是告诉你,人在分流,因为钱在分流。
那些三线城市的富人,可能带着钱去二线,二线城市的富人可能带着钱去一线。
钱要聚集是因为需要效率,需要头部效应,需要钱生钱。
钱往哪儿去,资产才可能有支撑点。
那么反过来,资本不扎堆的地方,反而是生活的好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三线城市这么有烟火气,因为大家清楚,或者将来一定会清楚,这些地方买了房子也不会升值,不会的。
于是就放开了消费,别说烤肉卖15,你卖25一样有人买。
放开了吃喝,放开了舞,开心得很。
这是纯粹的消费,向生活回归,追求消费的消费。
不是说什么为了保值增值,或者为了鸡娃,为了让孩子不跌落阶层,不是那种打怪升级的投资类消费。
那些都是广义的投资类消费,只要你是为了让今后更有钱,你为了这个出发点的消费,都是投资类消费。
只有你就是为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你就是为了当下,此时此刻的欢愉愿意掏钱,这才叫消费类消费。
就像有些公司就是奔着上市套现挣钱去的,有些公司生活与工作平衡,可是永远没有上市的可能。
你不可能去一家奔着上市的公司追求生活,同样,你也不可能要求一家没有计划要上市的公司专门为了你发财而上市。
没有公司迁就你,只有你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及实力,去选择公司。
城市也是一样的,不同城市处于不同的生态位有着不同的作用。城市就是公司。
你要所有城市都变成三线城市,都变得很有烟火气,那谁去负责吸引资本?
反过来,所有三线城市都设一堆科技园都说自己是曼哈顿,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当下除了少数一线城市,基本上户籍都放开了,这不是抢人,这就是让你选。
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自己选。就如同你想去什么类型的公司你自己选。
不同类型的城市,实际上你需要的钱也是不一样的。
扣除资产投资,扣除鸡娃非要上什么名校之外的花费,才是你的生活类消费。
你会发现这类消费在三四线城市其实很火热,俗称很有烟火气,大家是挣钱不多,可是花得起。
反过来,对于少数资本密集城市,你去指望烟火气的消费,也是不现实的。
成熟的市场从来不是不分化,而是快速地完成分化。
去限制极少数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价,最后只能是让很多人误以为他也能参与,于是他压抑了自己消费的欲望。
而限价之后,反而形成了倒挂,成了富人获取确定性财富的游戏。
核心资产与居住房产本就该分化成两个品种,前者就是要迅速把门槛拉起来,让多数人不再考虑那件事,这样一部分钱就不会再痴痴的等待,就会涌入真正的消费类市场。
而你指望富人吃烤肉那也是指望不上的,因为人数不足,肚皮不够大,拉不动这种需要起量的消费。
所以那些好奇心消费,比如探索式消费,或者面子消费,没有必要制止,只要他花自己的钱,随他消费。
马云拍一部功守道这是好事,每个富老头都应该拍,只要你自己掏钱,你就该亲自当主角,你就是电影里的超人,一拳打爆银河系都没问题。
大家都捧着你,大家都陪你玩,只要你掏钱。
回头你还可以给全国人民发免费的电影票,你尽可以出风头,我们都给你鼓掌。
这是好事,有利于电影工业,有利于就业,有利于消费。
难怪有人讲,当年煤老板做资方的年代就是电影最黄金的年代。
煤老板除了指定女主角,其他什么都不管,任凭你发挥,于是乎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
说穿了,富人你要让他花大钱,中产你要让他花小钱,要让一部分人先花起来。
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节俭是美德,生产力过剩的情况下,花钱才是美德。
因为花钱意味着大家有工开,大家有钱赚,大家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