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们开始搞新闻了
原创 作者:西坡 公号:西坡原创 发布时间:2023-08-11 0:52 发表于江苏
原文地址:导演们开始搞新闻了
文|西坡
已经基本上从媒体上消失的新闻,正在以声光电的形式在电影院复活。这是我这个前媒体人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导演们为什么现在如此热衷于搞新闻?他们从现实题材中挖到的是什么矿?
我今年已经看了好几部所谓的现实主义国产电影。我想说的是其中两部,一部是陈思诚监制的《消失的她》,一部是宁浩监制的《孤注一掷》。作为电影行业的门外汉,我不知道监制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嗅觉相似的导演都喜欢上了当监制。我的感觉是,他们这个监制相当于导演的导演。
从故事完整性的角度而言,《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都不是好电影。但它们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烂片。因为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它们是讲究的,深思熟虑的,最终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商业回报是它们唯一的诉求。所以在它们自身的逻辑链条中,这两部电影是无可指摘的。但是它们在宣传时频繁使用的“现实主义”一词,让我越思考越无法忍受。
如果说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那么我们需要好好弄清楚,它究竟是谁的现实,谁的主义。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我们大多数人在此方面受到的教育是偏狭、刻板的。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没有能说清楚艺术究竟是怎么高于生活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常会忽略,很多时候生活来源于艺术,而受艺术操控。
现实是一头无比庞大、无比艰深、几乎没有规律性可言的怪物,而现实主义是摆在观众与世界之间的一块幕布。导演和导演背后的导演们,是操纵木偶的人,木偶的影子进入观众的头脑,将观众头脑中固有的散乱的时代印象,编辑成各方都比较满意的叙事版本。
《消失的她》《孤注一掷》体现出来的最大功力,在于对大众心理与政策环境的拿捏和适应。不是机械的应付,而是细致的解读、转译与回应。所以我说,宁浩与陈思诚是现阶段掌握了中国电影提款密码的两个男人。
《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瞄准的大众心理诉求是一样的:我们的钱去哪儿了?《消失的她》交出的凶手是凤凰男,《孤注一掷》给出的答案是电信诈骗。都是骗子,而且故事都发生在东南亚。
你无法指责电影关于坏人的设定,因为它们都是“现实题材改编”。缅北黑帮绑架了程序员,现实主义绑架了现实。
日子好像过得越来越不对劲,人们心中憋着一口气。大众需要坏人,导演交出坏人,观众潜意识得到满足,社会情绪得到释放,电影市场得到提振,皆大欢喜。
但是有一个漏洞,受害者被糊弄过去了。《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的凶手和拯救者,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是受害者的行为逻辑都十分牵强。
《消失的她》里的富家千金,爱上一个游泳教练,这没什么,阶层差异是表达人性的常见领域。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富家千金一点都没有上层阶级的样子,她会因为全世界文艺青年都知道的《星空》跟底层小子精神共鸣,她会被烛光晚餐之类的小把戏哄得团团转,她表达感情的撒手锏甚至是“我给你生孩子”。这哪是白雪公主,分明是没见过世面又缺爱的灰姑娘。
《孤注一掷》里的倒霉蛋顾天之,生活优渥,父母和奶奶对他都关怀备至,女朋友温柔体贴漂亮,可是莫名其妙就迷恋上在线赌博了,对从未谋面的客服言听计从。不是说这种条件的人就不可以被骗,而是说电影完全没有想到要交代受害者上当的动机。总要有个人性的漏洞,命运的捉弄,总要挣扎纠结一下子吧,什么都没有,掏出手机就入局了。被骗到缅北的程序员也是这样。
我们只能认为,对于这两部电影的创作者来说,受害者只具备工具人的功能。仿佛可以听见导演对他们说,别墨迹,赶紧钻套,后面才是重头戏。
是的,渲染坏人和拯救者才是重点,受害者的主观视角不重要。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导演生怕观众代入受害者的角色去思考。别琢磨,那个倒霉蛋不是你,你比他聪明多了,他倒霉是因为他傻,跟别的没关系。来,看我们给你演示坏人是怎么嚣张怎么伏法的。
当人物的行为动机从现实的土壤中抽离出来,受害者从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塌缩为一张照片、一个道具,好人与坏人在异国他乡上演“正义的对决”,所谓的“现实主义”还剩几分现实?
重要的是,我们得看一部作品究竟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怎样的价值观。
不是说坏人到最后得到制裁,电影的价值观就站得住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标准也太低了,太容易被钻空子了。也不是说,电影里展示了坏人的恶,就说自己对观众负责了。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不应该是这么浅露蛮横的。
在《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里,我们看不到清晰的价值观。你没法说它们价值观错误,因为它们压根就没有价值观。徐皓峰导演说的一句话又一次被验证了,他说“我们之所以不能在电影里讲一个好故事,不是不聪明,不是没学问,是我们对价值观不感兴趣。”
《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这样的电影,从立意上来说,对社会结构、对人性、对技术、对时代都是不持有观点的。它们只是从大众情绪的市场里找一个方便下手的题材,勾兑一些刺激性的佐料,把最大多数的观众的表层欲望满足掉。最鸡贼的是,当你批评剧情设置不合实际的时候,它们说这是创作,不是纪录片;可是当你用作品内部逻辑去提要求的时候,它们又拿“现实题材改编”当挡箭牌。两边的便宜都占,两边的责任都不承担。目前来看,这套玩法确实把许多人都绕进去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这些观众太容易被糊弄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想严肃思考,我们满足于看热闹,所以导演把热闹炮制好给我们看。各取所需,双赢,不,多赢。说实话,我在电影院里看它们的时候还是挺过瘾的,骗局、暴力、美色,应有尽有。但是从电影院出来之后,隔了一些时间再去回味,才觉得导演与观众的这种合谋,对于现实中那些真正的受害者来说,是很不尊重很不体面的。在两厢情愿中,我们亵渎了自己时代的苦难。
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两部现象级电影,总觉得哪里不对,也看到了批评它们的一些声音,但一直也没见有人把事情说清楚。今天晚上终于朦胧的感受写成了文字,仿佛吐出了一口恶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