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在妨碍我们财富增值,工作稳定,婚姻靠谱?
原创 作者:碧树西风 公号:西风的罗盘 发布时间:2024-05-28 22:18 发表于浙江
我今天不是回答一个问题,而是尝试解析一类命题。
这类命题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
如果你用投资的视角去描述它,那就是我排斥频繁交易,我也不想要较大利润。
我只想找到一个简单的,易操作的,不变化的方式去慢慢守护,乃至增长我的财富。
如果你用工作的视角去描述它,那就是我并不指望当老板,当领导,甚至我也不指望升职加薪。
我只想找到一个较为稳妥的赛道,让我每年的工作经验都被承认,让我每一次的劳动付出都被记为功劳,安安稳稳做到退休。
如果你用婚恋的视角去描述它,那就是我很难通晓人性,我只是希望自己不要被辜负。
总结起来,我要财富增值,我要稳定工作,我要靠谱婚姻。
咱们今天就来分析,这个具备了最广泛群体诉求的命题,看看有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达成,可以为最广泛的群体寻求一条适合的道路。
全文两万字,分为两大部分。文中多处有链接,俗称画中画,文中文,阅读时莫错过。本文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会看到。
以下进入正文。
咱们从什么角度开始切入这个命题呢?
从巴菲特身上寻找解答的钥匙。
因为说到底这是一个长线话题,这类问题的实质就是在问,是不是我只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宗旨,我就能获得好的结果。
那我们当然选择巴菲特做样本,没有人比他的一生更加贯彻这件事了。
我之前聊过巴菲特最近一次股东大会,只是那次我没有展开,反而开了一个脑洞。
假设我穿越到20年前,变成一个身上拿不出几万块的小伙子,还会不会听巴菲特的。
为什么我会跑题?
是巴菲特说错了么?
不,我无比认可巴菲特,只是那天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不由自主的觉得,99%的读者,你抄不了巴菲特的作业。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一部分,我来亲自抄一遍作业,让你们看看:问题究竟卡哪儿了。
那咱们开始吧。
站在我当下的视角来看,巴菲特的这份作业几乎是完美答案,因为此时此刻的我,目标并不是赢,而是需要一个指路人。
昔日皇太极每逢诸臣议事,总是先问:范章京知否?
满人听了就不高兴,范文程一个外人,他懂什么呀。
皇太极就跟族人们解释,相对于汉人那个庞大的花花世界,咱们这些白山黑水里走出来的猎人就像个熊瞎子。
如果没有人引路,我们怎么去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呢?
我说过,巴菲特是个从寒武纪到三叠纪,穿越侏罗纪,如今又来到白垩纪的男人。
我们都听过价值投资这个词儿,但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历史上的价值投资时期。
不只是我没经历过,你岁数比我大也没用,你哪怕七老八十了也没用,只要是内地人,你就不可能经历过。因为改开一共才这么些年。
所以作为刚刚进入白垩纪的小恐龙,对历史上三叠纪的那些事儿,不听巴菲特这个活化石讲故事,还能干嘛呢?
皇太极不可能上来就要入主中原,他不会有这种野心的。
他最初索要的东西非常简单,就是大明承认自己的既得利益,我已经吞下去的领地,你认就行了。
我就想守好我这份家业,你别再针对我了,我也不再进一步扩张,你去安定你自家的李自成,你好我好大家好。
人到我这岁数,尤其是从侏罗纪这个巨大的繁荣周期里面走出来的人,绝对没有20岁小伙那骨子热切劲儿。
俗称我就不想干嘛,我只想平安着陆。
换句话说,别说增长,哪怕不增长,我都能接受。
那么这个时候,有过上上一个周期经验的巴菲特,就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回顾下巴菲特在最近一次股东大会上的观点,国际市场,其实就是指美国市场上没啥可买的,新兴市场,他又看不懂,甭管他是找个了借口,还是种种原因,反正他不会进入。
那么我们来统计下他的持仓,主要就四类。
一类是以美元计价的能源,国际资源这些,一类是现金奶牛型企业,一类是科技公司,他减持了,但依然重仓,表明他担忧风险,但不想完全错过万一到来的科技变革,如果有的话。
最后一类,就是美元现金,保持流动性,保持资金链始终不断绝。
为什么这个时候他不加仓呢?也很简单,你用巴菲特自己发明的算法,用美国全部上市公司的市值除以上个季度的GDP。
这个数越小,巴菲特增仓的概率就越大,如果低于100%,他就可能认为是好时机,天上掉馅饼,应该用桶接而不是针尖去顶。
现在这个数超过180%了,这么高的位置,用他自己发明的指数,他显然是不会增仓的。
何况现在美元现金拿在手里,光利息都有5个点多,并不亏。
那么你把他的思路挪到我身上,如果去抄作业,我会怎么做?
首先我有钱,肯定投自家生意,苹果会回购自己的股票,什么原因?没人比自己更懂自己。
所以作为一个生意人,如果你看好自家的生意,那么这就是最值得追加投资的。
我一个做国际市场套利交易的,只要还有的追加,我肯定追加。
直到我做的那门小生意对于资金池的容纳到极致了,好比梁山顶天只能容纳这么多人吃饭,山上的鹿子狍子都快被薅秃噜了,多余的资金应该考虑什么?
应该考虑美元体系之外的东西。
因为我做的那门生意本身是美元体系下的,如果美元完蛋了,我岂不是白干了?
所以巴菲特那种大体量的会选择美元之外的,比如能源去对冲,毕竟就算美元不值钱了,能源不会不值钱。
那么我这种相对于他的小鱼小虾会选择什么?会选择贵金属,会选择大宗商品,会选择一些国内的资产。
投资是结合你自身情况的,对冲也是。
巴菲特是个美国人,他不光是熟不熟悉中印的问题,也包括哪里是他的主场的问题。
反过来,我是个中国人,在内地生活,对我而言,对冲美元资产不确定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持有一些国内的资产。
比如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品质的房产。
不用多,也不能多,有潜在使用价值的同时,能对冲我的部分主业就可以。
因为我的主业过度依赖美国市场,我又不在美国生活,万一美国出点事,我不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在国内,总得能生活后半辈子。
但是不用重仓,有一点点,就可以了。
国内的城市运营依赖卖地,这是好事,要卖地就要想办法维持地价,但是换个角度,这也是双刃剑。
你去看美国大城市里的豪宅,一套豪宅过30年,它还是豪宅,就是特朗普说的那句话,开发周期极其慢,他们那个豪宅的供应量是跟不上的,因此有长期稀缺性。
我们内地不一样,我们的基建效率快得吓人。
你一旦让城市觉得豪宅小区卖得动,他们就会疯狂的推盘,你想多豪华多豪华,产品迭代快得不得了。
国内的富人终归是有限的,一个城市一年推上万套豪宅,年复一年,早晚把富人的钱包耗光,到时候,岂不是后继无力?
所以在国内持有房产和美国人不一样的,美国人在曼哈顿拿套房子,动辄拿30年,国内7年一个周期,7年就得卖掉,根据情况,重新判断,置换更新。
不然你跟不上产品周期的,国内的迭代周期还是太快了。
但是你换个角度看,相对于国外的房地产,国内的这个品种的套利机会更大些。
国外的房地产,它涨起来非常慢的,当然,在当地人看来很快了,但是相对于国内,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国内干什么都比人家快,涨跌也比人家快,人家N多年的阴跌幅度,它几年就能跌出来,人家是N多年的慢涨,它也是一步到位。
也就是说,跌起来会超跌,涨起来会超涨。
这种类型的市场,如果你节奏把握得好,你对大家的情绪拿捏的非常到位,这就不仅仅可以用作对冲了,你甚至可以借助这个节奏,间接套利。
今天不展开这个,房地产专项话题我多次专门聊过的。并不是所有房子,任何时候都能拿来对冲,选错品种,选错时机,选错方法,是很危险的。
最后,对于做日内交易的,就不存在持有现金这个选项了,因为持仓时间过短,本来就等于时时刻刻拿现金。
所以我们总结下,巴菲特的思路很简单,就是你做的主要生意是什么?
你做好自己的主业,与此同时,你的主业依赖什么,你就要做好对冲。
万一你做的主要生意垮了,你对冲的地方还能有不错的回报,这就可以了。
这两部分加起来是他的投资,是他的矛,他的矛有两个头,双头矛。
另一部分是盾,就是现金,保持流动性,做生意最忌讳倾巢出动,像胡雪岩那样的,也挡不住被挤兑。
咱们听起来,他这个策略的特点是什么?
无非就是保守而已。
就像我开头打的比方,守着关外的那点地,关起门来过日子。
对于有一些前期积累的人来说,这么做非常有价值。
你回忆下,过去的一两年里,所有那些没有意识到大周期切换的,所有采取昔日加杠杆周期里老套路的,是不是都栽跟头了?
为什么栽跟头?就是因为大周期判断错了。
你想一想,上一个大周期,就是我们改开初期的美联储老大,保罗·沃尔克。
他当年是怎么搞的?
这都是公开的历史,我不就展开了。
我们在低利率下太多年,以至于完全不记得历史。
所以从去年开始,我一直讲,美联储没那么快降息,你想想看,如果他们去年今年一直维持在5%以上,即便后面降息,长期来看也一直维持在4%以上的话。
那这将是一个妥妥的高利息周期,一如历史上的三叠纪。
在这样一个周期下,所有美元能够影响到的经济体,商品定价体系,都会有深刻的变化。
你想想看,过去两年里,那些曾经因为运气赚到钱,又因为实力还回去的,是不是大都源自于此?
源自于对这件事的误判。
他们以为还是侏罗纪,他们没有意识到白垩纪到了,对于有积累的人来讲,这种误判是最致命的。
你可能在侏罗纪辛辛苦苦几十年赚的钱,在白垩纪最开始的一两年里,就亏了回去。
对年轻人来说栽跟头就当是教训,对中年人那可就爬不起来了。
上面这么理解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
那我告诉你,你已经掉坑里了。
逻辑没问题,不等于对你而言没问题。
巴菲特的投资攻防组合不是重点,重点是他首先有一根矛,这根矛,是他的生意。
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公司只有20几个员工,其中大部分是秘书,助理,财务,法务,行政之类打杂的,投资人一共没几个。
这么少的人,他们的净利润可是堪比员工十几万人的苹果公司的存在。
巴菲特用了一个奇葩的企业架构,让你感受不到那是一盘生意,但不意味着,生意不存在。
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公司,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围绕巴菲特打造的一个助理团队。
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一个圆,圆心就是巴菲特+芒格,芒格去世后,就只剩巴菲特。
围绕圆心的第一圈,是少数几个巴菲特的投资助手,或者说,未来的接班人。
第二圈,是服务于第一圈的,保持企业正常运作的那些秘书,财务,法务,行政等部门。
两圈下来,一共20几个人。
在这两圈之外,则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控股的400多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保险、铁路、能源、传媒、厨具、飞机租赁、珠宝、建材等领域。子公司的雇员总数接近40万人。
那么20几人的总部和这400多家子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一种很奇特的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子公司的利润全部上交总部,由总部重新分配,而具体的经营事务,总部一律不管,彻底放权。
所以我们看到了?
巴菲特是没生意的么?不,他是有生意的。
有将近40万人,在源源不断地为他创造财富,甚至远不止。因为他旗下很多公司是做保险业务的,那些账目上滞留的来自客户的资金,都被他拿去投资了。
也就是说,巴菲特有40万员工,以及不知道多少万的客户在维持着一份庞大的生意规模,这些生意的资金,最后都交给他一个人统筹。
你注意,他能够借助20几人团队管理400家公司的前提是,除了钱,他实际上啥也不管。
你们的钱我是要的,你们的业务,我从不参与。
好比今年他旗下有一家公司,净利润5个亿,全部上缴巴菲特,然后老爷子划账,还回去5000万,说这笔钱你们拿着去发展企业,其余的4亿5千万,他另有用途。
他是这么一个角色,相当于400家公司的联席总财务官。
好,那咱们用一个评价联席财务官的视角,来考核下他的业绩。
从1965年到如今将近60年的时光里,巴菲特大幅度跑赢了标普500指数,年化达到了对方的2倍。
这是真相,但这是全部的真相么?
如果你把这个周期一切为二,就会发现,真正让他成名的是头40多年。
前面的40多年里,他真的是跑赢了标普500的两倍,而后面的十几年,他跑输了,他的回报率甚至不及标普500。
这个分水岭是什么?
就是量化宽松,就是我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08年。
所以我说,巴菲特的人生应该分成三个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他35岁之前,1965年之前,他实际上是一个高频交易者,赚到了相当于今天数亿的启动资金。
第二个阶段,接下来的40多年里,他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三叠纪最奖励价值投资,于是他从一众投资人里面脱颖而出,成为了传奇大师。
第三个阶段,如果不是后来重仓了苹果,成了趋势交易者,老爷子差点晚节不保。但即便有了苹果的加成,他也没能战胜标普500。
而他之所以缔造了神话,持续到今天仍然是神话,源自中间那漫长的40多年。
是那段时间的收益,摊平了他最后十多年跑输标普500的表现。
不吹不黑,我们不看主观印象,我们看数据分析,这就是大数据解剖下的巴菲特。
换言之,如果你想要复制大师,你也得复制全了。
首先,你需要暴富,用王校长他爹的话说,你想做首富,前提是先定个小目标,你看自己是需要三年,还是五年?
巴菲特也是一样的,人家30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小目标,这显然不是通过价值投资。
如果你单纯的看回报率,你给巴菲特的一生画一条回报率曲线,你会发现他回报率最高的阶段是什么时候?
是35岁之前。
从无到有积累数以亿计的财富的这个阶段,才是他回报率最高的时候。
其次是中间的40多年,也就是他跑赢标普2倍的那个阶段,最后,才是后来的十来年,没有跑赢标普的阶段。
这一点是不是听起来很新奇?跟所有关于巴菲特的说法都不一样?
所有聊巴菲特的人,都会给你画他一生的财富绝对值曲线。
你会发现他绝大部分财富都是65岁以后赚到的,于是得出一个时间妙用的结论。
问题是,这种逻辑不通的结论有啥意义呢?
你只有100块做本金的时候,翻了1万倍,也才100万。
等你有100亿的本金,翻1倍,就能挣100亿了。
你把100亿和100万放在一个曲线图上,前者当然小到看不见。
可那真的是投资的力量么?不,那只是本金的力量。
巴菲特的主要财富来自于65岁之后不是因为他投资的水平提高了,而是因为他的本金变大了。
如果你画一个巴菲特一生的投资回报曲线,把他35岁之前也算上,前高后低,十分明显。
所以,重点来了,如果你想要学巴菲特,有没有想过,你和当下的他,是同一个人生阶段么?
还记得前面我的自我分析,要如何学习巴菲特么?
第一部分,有多余的钱,先怎么样?先回购自家生意。
这句话对应过去就是巴菲特常说的,要做自己懂的事情。
什么叫懂?自己回购自家公司,这就叫懂。
懂到这个程度才叫懂。
我们很多人理解的懂是什么?我听媒体说,张三公司很火,李四行业很热,他们以为这个叫懂。
所以我说,巴菲特不光是本金比散户多了那么一丢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同时还是400家公司的老板。
而我们很多散户,这辈子连一家公司都没开过。
换句话说,你就没有自家生意。
有时候你把一家公司做成过,你未必会回购自家公司,也许你去投竞争对手公司了,这都不叫问题。
问题是,你一家公司都没做过,一天老板都没当过,你说你要做长线,试问你到底怎么判断长线呢?
听分析师,还是听教授们的?
分析师和你一样,都是按月领工资的,别说别的企业,行业,哪怕他所在的公司哪天倒闭,只怕他都不知道。
至于教授,教授不是来给你预测这个的。
**教授是干嘛的?是做记录的。**事后记下来,某年某日谁赢了,谁输了,作为文明的备份,以供后人参考。
所以文章开头,我现身说法,我来学习巴菲特,很容易理解他的做法,因为我也是生意人,我也有自家生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有他的大生意,我有我的小生意,在我的小生意,我的小梁山里面,我就是最懂的。
懂不懂不是自己封的,是市场决定的,在我的小生意里面,竞争对手们都去领盒饭了,那我当然是懂的。
按照巴菲特的理论,一旦你占据了某个山头,就要怎么样?就要精耕细作,向土地要产量。
你有钱了就投资梁山,好好做你山贼这份有前途的事业去吧。
那么当你的山寨投入回报率大幅度下降,已经没法向内要效益了怎么办?
第二部分,对冲。
这个道理非常好理解,哪怕梁山晁盖一伙人都知道,县衙里要有个公明哥哥,得是自己人。
这啥意思?这就叫对冲。
万一有问题了,还能通风报信。
我前面讲过巴菲特的对冲方案,也讲过我学他的对冲方案。
可是我们想没想过一个问题,对于多数人,别说他那个对冲方案,即便我这种小小的对冲方案,有什么价值?
答案是没价值。
我以前聊房地产的时候,多次反复说过这么一句话,向上置换。
有读者留言问,不停地向上置换,岂不是杠杆越加越大了?
我看到了一愣,不理解为什么,细想想,明白了。
我理解的向上置换,是说你手里有10套非核心城市非核心地段的房子,我建议你换成1套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产品力的房子。
但实际上,问这个问题的人,只有1套非核心城市非核心地段的房子,还是背负着房贷的…
那么他听到这句话,会怎么理解?当然理解成加杠杆了。
所以我们想想看,当你本金大的时候,你怎么理解对冲?
你的理解就是,我总得在梁山后山什么没人的地方,埋一坛财宝,回头万一出了事儿,还能用作东山再起的筹码。
可是当一个人本金小的时候,你告诉我埋什么?今天的晚饭跟哪儿着落都不知道,上哪儿找坛用不着的金子,还埋起来?
是不是这回事?
第三部分,流动性。
巴菲特是做长线的,流动性很重要,要防止资金链断掉,我是做日内的,流动性爆棚,所以不需要考虑这点。
我们通过分析巴菲特,通过我分析自己学习巴菲特,实际上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所谓我们指望的那个稳定态,不是一个目标产品,而是一个人进入成熟态之后自然而然的副产品。
你想想看,什么人能够像巴菲特一样稳健投资?
实际上一个饱经风霜的老手,一个有了自己根据地的成熟投资人,才能做到。
同样,你想想看,什么人能够说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能在公司里不受欺负,静静地做个美男子,就这么熬到退休?
答案很简单,除非他曾经做到过什么,他具备相当强的实力,别人不敢动他,不愿动他,才会任由他这么岁月静好。
婚姻也是一样的,那种说我不多做要求的,往往都是婚姻经营很好的人。
就像你看见一只鸭子悠闲地在水面上,这是你看到的那部分,你看不到平静的湖面下,鸭子那双脚在可劲儿的划水。
所以我说,稳定,是一个副产品,是一个专属于强者的副产品。
张三丰退休后待在武当山很稳定的,你跑到牛背山被地痞欺负,是山的问题么?不,是你的问题啊。
就像叶问儿子说的那句话,他说从小我的武功并不好,但是别人都不敢和我打,因为他们听说我爸是叶问,都跑了。
于是他稳稳当当做了咏春的会长。
回想一下,咱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所有关于稳定的追求,实际上是什么?
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企业主非常清楚,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稳定。
市场不认可公司,产品线的周期结束了,你要求你的岗位稳定,你跟谁要求?
那不过是老板忽悠员工的说法。
为什么老板拿得多你拿的少?
因为老板冒险了,你没有,你的收入是稳定的,是旱涝保收的,他是承担了风险的。
他是这么跟你说的对吧?
他在晃点你,那只是老板营造了一个假象,他让你觉得你稳定了,重点是觉得。
人和朝三暮四典故里的猴子没多大区别,他给你连续发三个月工资,你就会误以为自己活在稳定的环境里。
什么时候发现不稳定?等35岁以后。
你25岁参加工作,起初觉得很稳定,30岁的时候跳槽几次,也都能迅速入职,慢慢放弃了警惕心。
等到35岁,忽然发现,其实没有稳定这种事儿。
因为别说企业受到市场的影响,产品线受到市场的影响,行业受到市场的影响,哪怕你熟练掌握的技术本身,也是有周期的。
这没啥稀奇,因为大到城市,都是有周期的。
你哪怕被一座城市雇佣了,成为城市运营梯队里的一员,当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口流出,产业流出,收不上来运营费的时候,只能涨水电燃气,涨了也不够用的时候。
不也一样要精简么?
看到了么?你一直活在大海上。
公司不过是一条小船,技术不过是一条大船,产业不过是一艘巨船,城市也不过是船队。
在深不可测的大海面前,这一切都是变化的,只要大海打个喷嚏。
我用第一部分,把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大家面前,所以结论是,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么?
不,你想要最终达成稳定这没有错,错的,是途径。
你不可能通过你以为的那个途径,达成稳定这个目的。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可以抵达彼岸的路径呢?这就是咱们今天第二部分要展开的话题。
其实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
那些在各种领域内进入稳定态的都是什么人?
都是拥有优势的人。
俗称退出江湖可不可行?
可行,但是要看人。
如果你是李寻欢,就很可行,你刚刚杀掉了兵器谱上排名第二的上官金虹,而排名第一的天机老人,此前已经被上官金虹所杀。
试问,现在有哪个不长眼的,要来阻碍你退出江湖呢?
你要过安稳日子,大家求之不得,给你开个联欢会,摆满茶果,都来不及。
这就是我第一部分告诉你的,稳定态不是你一开始能追求的,它实际上是你在非稳定态里变成强者路上的衍生品。
就像道理,它并不是天然就存在的,它实际上是五常达成平衡之后的衍生品。
修仙小说里有句话,先有鸿钧后有天,现实世界也是一样的,先有的五常,后有的道理。
你可以不服,不服的结果是地球不长草,没有我们了,也就无所谓道理,因为随着文明的重启,文明像三体一样,185号文明和187号文明诞生的生物之间的道理,可能完全不同。
说到底,汉谟拉比法典,那也得是汉谟拉比立在那里,才有效果。
没有背书的法典,就是块破石头。
稳定的本质就一句话,你成熟了,在你的这个分支领域的梁山泊里,你是大哥。
那时候就有读者问我,为什么一开始选择了超短线,而不是长线?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对散户来讲,交易频繁是大忌,因为你样样不如人,你本金不如人,你消息面不如人,你技巧不如人,你心态不如人,你熟练度不如人。
你什么都不如人的情况下,藏拙才有利于取胜,暴露的次数越多,领盒饭越早。
这个说法对不对?太正确了,无比正确。
个人 VS 赌场,最佳策略是什么?就是只赌一次。
只赌一次,那大家各凭运气,赌的次数越多,越趋近于算法的平均值,这就是久赌必输的理论依据。
所以在投资这件事上,散户们追求长线,尽量降低交易频次,是对的。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你们都忘了,上述这番言论的前提是什么?
前提是以盈利为目标,那么假如我不以盈利为目标呢?
有些人看到这里,只怕是瞳孔一缩,你已经猜到我的想法了。
在第一部分里面,我讲过巴菲特的双重曲线,站在回报率的角度,他人生三阶段,实际上回报率是逐渐下降的,30多岁以前最高,70多岁以后最低。
但是反过来,从回报的绝对值上看,是逐渐上升的,也就是那句话的出处,巴菲特一生当中绝大部分财富都是65岁以后赚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是年轻,越是随便栽跟头,越是年纪大了,越是不能栽跟头。
巴菲特20岁的时候就算输光了,他能输几个钱?他一共没几个钱,只要他始终用本金,不去借贷,就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但是反过来,巴菲特80岁的时候,他哪怕输掉10%,也可能超过他前50年的全部积累。
这是数据告诉我们的。
好,想清楚这点事儿,你现在回到我20多岁的那一年,我当然选择高频,而不是长线。
因为藏拙没有意义,懂么?
我就算藏拙,我就算凭运气赢了赌场第一次,so tama what?
我当年兜里一共几万块钱,指望这个,就算一次运气好,赚了100倍,能从此就不用赚钱了么?
不能吧?
如果一件事,你最终一定要做一辈子,最终一定要被迫反复做的话,分析巴菲特的人生曲线的数据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那就是早熟悉,比晚熟悉强,主动熟悉,比被迫熟悉强。
所以这个问题,在08年的我看来,和赚钱毫无关系。
俗称人家都是奔着赚钱去的,他们都在思考怎么才能赚到钱,只有我一个人,是奔着赚经验去的。
几乎所有学习巴菲特长线经验的人,他们嘴里说学习巴菲特,实际上心里想要的,都只是巴菲特的钱。
反而是我这个做日内交易的,是真心在学巴菲特。
巴菲特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是只做自己懂的事。
回到08年,我懂什么?回答我,我懂什么?
我唯一懂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懂。
我需要建立一个自己的根据地,需要找到自己的梁山泊,需要拥有自己的生意,需要让自己加速懂的过程,怎么办?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人在数年的光阴里活成上千年的老妖怪?
办法只有一个,度日如年。
人家一年交易了十次,我一年交易了几千次,那么在这个领域,在这件事上,我是不是比他老得快?
当然比他老得快。
绿茶和渣男为什么无敌?
因为人家迭代快。
你择一人白首,遇一城终老,婚姻持续十年后,发现彼此不和,痛苦的回忆,你有几次经验?
就一次,十年了,就一次情感经验。
那个渣男和绿茶,脚踏多只船,他们一年可能就有几百次经验。
他们在感情领域是急速衰老的,非常短的时间内,就阅尽繁华了。
你把我们今天这个话题换到任何领域都是这样,只要缩短周期,只要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让你大量的,高频次的接受各种周期的冲刷洗礼,你的内心就会急速衰老。
这就叫一个妖精的自我修养。
你想要变成一个老妖怪,你就这么去修炼,必然管用。
当一个人迅速变成某个领域的黑山老妖之后,巴菲特说的那个前提就浮现了。
你懂了,你这回真懂了。
渣男泡妞也很少失手的,绿茶钓凯子也很少失手的,面试过1000次的人,他哪怕根本不能胜任工作,光靠对面试技巧的总结,套路的熟悉,这种面霸也很少失手的。
投资是一样的道理。
日复一日的高频交易带来的最大收获并不是赚钱,而是一个人在这个领域里的迅速老化。
当你修炼成黑山老妖的时候,你怎么吃人都是吃,姿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足够老,你足够懂。
这就是当年我真正想要赚到的。
你以为我是奔着赚钱去的?
以前总有人问我,第一年不赚钱,第二年一整年只赚了150,是什么力量让我坚持?
难道是我预测到第三年会赚钱?
NO。
这根本不重要,如果奔着赚钱去,作为散户,我最该做的,是降低交易频次,而不是逆天而行,故意拉大。
事实上,头两年,我根本就没有本金,我总共就几万块,两个月工资都不到。
赢了我也不会富,输了我也不会穷。
赚钱,对于彼时彼刻年轻的我来说,毫无意义。
有意义的就一件事,懂。
俗称我就不想赚钱,我只想懂。
所以我根本就没有投入金钱成本,我真正投入的成本,是时间。
而那也是唯一能投得起时间的时期了。
因为人到后来,时间越来越贵,我想去做一件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可能么?
没可能。
人过几十不学艺的说法并不是说一个人老了就没有了学习能力,而是说,随着老去,自己的时间越来越昂贵,贵到根本没有办法切换赛道。
反过来,假如你越老越便宜,那只能说,你人生这盘棋,前期全下错了。
你根本没有像巴菲特这个长期主义鼻祖说的那样,去达成一个自己真正懂的赛道,然后滚雪球,你没有。
你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你没有。
你只是东摸摸,西摸摸,东边想赚钱,西边想赚钱,你从来也没有想要真正懂什么。
然后时光呼呼呼过去了,你老了,发现像昔日一样出售体力也不可得,这个时候,觉得自己的时间好便宜,反正卖不出去。
我形容的是不是很形象?
多数人一生的写照。
是不是很凄苦?走了一半,发现路走错了。努力了半生,回头发现自己一直在较劲如何盖第二层。
盖房子,你不盖第一层,永远不会有第二层。
崇拜了一辈子巴菲特,没发现他的秘诀不在于后面那许多话,谜底就在谜面上,他的秘诀就在第一句。
是巴菲特忽悠了我们么?并不是,是他走得太远了。
他走出去十万八千里,后面那些经验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自己没遇到,因为你不走完第一里,你就不会开启第二里。
而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始终在第一里打转。
你老觉得秘密在后面,不对的,对你而言,秘密就在第一里,你走完第一里,第二里马上就出现在你面前,你不走,对不起,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这一点,你今天听起来很简单,我跟你从头到尾梳理清楚了你觉得逻辑好通顺。
问题是,绝大多数人他不知道。
就像一层窗户纸,你不捅,它就是不破,这层窗户纸可以拦住多数人的一生。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教育的理解是什么?是教育。
我从小到大认真学习,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接下来要干嘛?
学成文武术,售于帝王家,学成毕业了,要赚钱了。
这是多数人的观点。
我给你的观点是什么?
你从小到大,12+4+3一直到研究生毕业接受的那玩意儿不是教育,那是什么?
那是选拔。
对你智力的选拔,对你毅力的选拔,对你抗压能力的选拔,对你学习能力的选拔。
所以这一切选拔到最后只为了干嘛?
只为了给你一个从头开始,真正受教育的机会,俗称敲门砖。
你觉得自己花了19年,受过的都是教育,对不起,你只是得到了一个敲门砖。
敲开门之后,重新学。
不相信这一点,那你就回顾巴菲特的那句话,他说他只投自己懂的东西。
请问,经过19年的选拔,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天,你究竟懂什么?
这就是区别,绝大多数人从那一刻起的想法都是我要赚钱,而我很清楚,我赚不了钱。
因为我什么都不懂,我只是经过了选拔,我没有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其实我们把时光倒退到我二十多岁的时候,这一切是秘密么?
并不是。
巴菲特那时候也已经是成名已久的投资人,包括巴菲特的信徒之一,号称华人巴菲特的段永平,也是成名已久。
和当时的年轻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想要赚钱,想要从巴菲特,段永平身上拿到一个类似于学校教过的公式化的东西,然后就可以赚钱了。
而我被巴菲特,被段永平的开场第一句话,吸引住了。
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要做自己懂的事情。
大多数人,尤其是热切的年轻人,听完第一句就赶忙去听第二句,第三句,把最开始的那句话丢之脑后。
而我,在第一句话上沉浸了很久很久。
然后我就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于是我就想方设法让自己懂,怎么懂呢?
我想出来的就是前面告诉你的,加速迭代周期。
我不求赚钱,反正就俩月工资,赢了不会富,输了不会穷,我耗那两年时间,交易了数千次,只求让自己加速衰老。
正常的长线交易策略,等拥有数千次开仓平仓,买入卖出的经验,只怕要耗到90岁都不止了。
我只用了2年。
而我能够想到这个办法的原因就是我认真,别人听听就拉倒,第一句没听懂就囫囵吞枣赶着去听第二句,听什么都跟听相声一样,没我这么较真。
人家说巴菲特绝大部分财富都是60多岁之后赚到的,我就去翻阅他的生平。
这都是公开资料,我翻阅生平,自己绘图之后发现,巴菲特35岁之前的收益率,远高于此后的40多年。
那个年代,我年轻的时候,巴菲特还没有跑输标普500的第三阶段,他的人生数据还只有前两个阶段。
但是单从前两个阶段,我已经看到规律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巴菲特年轻时,居然是个高频交易者,然后才转入的长线。
这让我更加确信一件事,就是一个人,他没有经过足够的样本,大量的迭代式前进,他是没法进入成熟态的,他是没法真正懂一个领域的。
然后我去看段永平,发现他的经历如出一辙。
他在全职投资之前,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是小霸王品牌缔造者,是步步高创始人,是VIVO和OPPO的联合创始人,是丁磊的贵人。
那个年代,我还没注意到黄峥的存在。
但是单单从前面那些,我就一直在想段永平总是引用巴菲特的那句话,他也只做他懂的东西。
有些企业,他明确表示自己不懂。
那我就想了,人家一个做成过那么多企业的人,都说自己不懂,我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我凭什么认为自己懂了?
我做成过一家公司么?
如果没有,那么我这个懂,或者说,我这个对于自己懂的判断本身,有价值么?
所以我年轻的时候,从研究生一毕业起,双线战场开局,没有哪个是为了赢,都只是为了懂。
我做高频是因为我相信,迭代的够快,我才能尽快成熟。
我加入的第一家公司是创业企业,我加入的第二家公司是上市前3年的预备期的企业,我加入的第三家公司是甲方巨头。
有哪个是为了挣钱的?一个都没有。
加入第一家公司是想要看看一家公司成立之初,最开始的头三年,会遇到什么问题。
我当年加入的时候,那家公司的办公室都刚租好不到1个月。
加入第二家公司是想要看看,一家公司开始盈利,冲击上市前的三年里,会遇到什么问题。
加入第三家就只是想要得到人脉,因为紧接着,我就开始自己创业了。
第一次跳槽,第二家公司给我开的薪水居然比第一家公司还要低,我是降薪跳槽。
第二次跳槽,甲方给我开的薪水是我手头五个offer里最低的,比最高的那家公司低了一半。
结合同一时期,我没日没夜的高频交易,第一年微亏,第二年只赚了150,你就很清楚,我要的是什么。
我要的就是经验。
我想要理解资本市场,我想要理解企业,我又没有什么老爹动辄给我5个亿,让我去练手。
那我能够出得起的代价是什么?
就是时间,确切地说,是有效利用时间,是用加快迭代周期的方式,给时间加杠杆。
老板不给我加薪,我根本不在乎,减薪也行,但是如果项目停滞,不给我大项目做,那我马上就闪人。
我在第二家公司整整三年,一共只加薪几百块,我介意了么?没有。
但是老板一旦停止了大项目,我马上就走了。
我就像一个外科医生,什么我都可以忍,钱少我可以忍,活多我巴不得,但是有一条,高难度的手术,品类不同的手术,你得敞开了供应。
因为我急着练手,我急着迭代,我很清楚此前19年的教育根本不是教育,那就是个选拔。
教育从这一刻才真的开始,时不我待。
天底下所有的名医,都是拿人命练出来的。
没有那么多高难度的手术患者给你喂招,你咋可能成长呢。
巴菲特,段永平嘴里的懂,就这意思。
你经手的人命越多,你就越懂,没啥神奇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职场的头八年里,什么都敢接,什么胸脯都敢拍。
因为我根本不在乎。
失手就失手,多搞砸几个项目,项目经验就有了,多搞垮几家公司,市场经验就有了。
投资人是拿什么喂出来的?拿钱。
我不是金融从业者,没有机会操盘别人的资金,如果有,我也会用同样的办法,就是毫不在意的拿别人的钱去练手,任凭他们哭晕在厕所里。
那么作为一个非金融从业者,我只有自己的资金可供投资,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提高交易的频次,给时间加杠杆,低资金成本的催熟自己。
任何时候,等一代名医诞生,根本没有人关心你开局时搞砸过的那些个手术。
因为说到底,人都是自私的,患者是这样,资本市场也是这样。
一个名医,30岁之前手上全是命案,30岁之后手术成功率100%,你觉得,患者会不找他?
患者都去找他了,资本市场也会捧他。
因为从他成功率100%的那一刻起,昔日的一切,都会成为被人们遗忘的代价。
人生就这么现实。
就像一个姑娘,她选老公的时候,从来都不希望自己是对方的第一个,她希望什么?希望自己是对方的最后一个。
她希望这个男孩子身上所有不成熟的点,都被前任女朋友们培养好了,等这个男孩成熟为男人的那一刻,成为她的丈夫。
患者也是一样的,市场也是一样的。他们都希望这个医生被很多人命堆成高手,此时此刻,自己再去找这个成熟后的名医。
所以,我们换个角度想想看。
他一旦进入成熟期之后,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再也不能错了,一次都不能,明白不?
如果你想要值钱,那么进入成熟期之后,你就要绝对稳定,你一次都不能失手,你要留下一个绝对靠谱的战绩。
那么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在你没有成为名医之前,尽量把能犯的错误,都犯过一遍。
犯过了,你就有经验了,你就手稳心稳了。
反过来,如果没犯过,你到不了那个状态的,这就是我此前说,answer和resolve,是两码事。
你读书的时候,有个问题不明白,去查下资料,这个叫answer。
你问巴菲特,怎么解决投资心态问题,他跟你说,别人贪婪的时候要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要贪婪,这个叫answer。
这东西有啥用?卵用都没有。
回头别人恐惧的时候,你照样恐惧,别人贪婪的时候,你忍不住地贪婪。
你知道名医是怎么心如止水,稳如老狗的?
他第一次给人家开颅,割多了一点,患者挂了,他也崩溃。
他第二次给人家开颅,割少了一点,患者还得二次开颅,他也痛哭。
次数多了,再给人开颅,他会怎么想?
老子这辈子害死的人还少了?还在乎多你一个?于是他心态就稳了,下刀稳准狠。
你回头想想看,你所在行业里的那些大咖,不都是这样么?
大钱也赚过,大钱也亏过,大功也立过,大亏也吃过,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了,老将出马,怕什么呢?
他往那里一戳,都不用做事,周围的人都跟着心安了。
这叫气场,身经百战的气场,因为他曾经无数次resolve过。
你resolve一次,你的气场加一分,你resolve一百次,你就是名将。
同一句话,助理律师讲出来,叫answer,客户听了自己都发毛,但是大律师讲出来,客户听了就是心安。
是那句话在起作用么?不是,是人。是人的气场让客户心安了。
所以你想想看,出道之初的那些年里,我在赚什么?
我在赚经验。
什么是经验?一个熟练工重复操作那个叫经验么?不,那个不是。
很多人在这个细节上都会栽跟头。
第一种人:他工作是不图钱,让他白加班他也干,不给他升职加薪他权当学习了,心态是对的,路径是错的。
因为你注意他始终在干什么?他始终在干他会干的。
那等于白干!
你干十年,顶多给你一朵小红花,最后钱,钱没得;前途,前途没得,照样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
第二种人:这种人觉得自己很鸡贼,他们晓得要钱了,白干的事情我一件也不会多做,发多少钱就做多少事,能划水就划水,能摸鱼就摸鱼。
是,你没有被老板占便宜,你带薪拉屎过了十年清闲日子,问题是,接下来呢?
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懂的?25岁研究生毕业,35岁不照样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么?
看到了么?你并没有解决问题。
而我是第三种人。
我发现竞争领域里的一个秘密,那就是:标准件,是卖不上价钱的。
什么叫标准件?你会我会大家会,你是名校学霸,我是名校学霸,公司里人人都是名校学霸,连当初我第一家公司前台收快递的小姑娘都是985的本科,211的硕士,这还是18年前。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标准件还怎么卖钱?竞品太多了呀。
在标准件的路上走得越远,就越像什么?越像富士康,你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一家富士康,除了降价,无路可走。
这是我一开始就想明白的,所以我和第一种人是不一样的。
他们是什么熟悉做什么,我是什么不熟做什么。
我最喜欢揽什么事情?就是全公司的人都畏难的事情,大家都没做过,都陌生,都怕失手。
这种事,是我年轻时最喜欢揽的。
因为大家都不要,你一个初生牛犊才有可能争取到。
那问我你,大家都不要扫地,你去抢么?当然不要抢,因为大家不是出于陌生感不敢做,而是会做懒得做。
所以要抢来做的是大家既不要,而且是因为陌生感,是因为没做过,是因为畏难而不要的。
这种事情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件算一件,我几乎都抢下来了,或者说,其实也没啥人和我争。
有人会担心,那我揽下来做不好怎么办?
凉拌。
当我选择揽下这件事的时候,我就注定成为这个细分支的专家,因为这条路上,连一个同行者都没有。
别人只能从你的工作报告的逻辑里面判断,没有人能够明白你所处的位置具体发生了什么。
换句话说,你是唯一能够听到炮火的人。
这就是我说的,没必要担心,你最多无功而返,最多耽误了时间,你不可能因此受到什么真正伤及筋骨的惩罚。
因为你出发之前,公司里上上下下都清楚,你本来就是派出去的斥候。
没有人指望过一个斥候直接把对方老窝端了,他能活着回来汇报情况,就是立功。
可是,这样的工作策略,对于人的成长是极快的。
一个长期做斥候的新人,他长期面对复杂情况,长期接触一手消息,长期与各部门打交道,协调资源。
这是最具挑战的方式,但这也是一个新人,最快熟悉部队的方式。
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一个斥候出发之后,离开了大部队的资源支持,不再是一个大系统里的小零件,那么他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他的所有思考都得站在一支军队的视角。
这才是经验,真经验。
像螺丝钉一样待在大系统里面每天重复,那个不叫经验,那个叫熟练度。
熟练度不是经验,增加自己的成熟度才叫经验,凝聚自己的气场才叫经验。
这是违背人性的,但这是符合数据的。
人性会使得你一开始就寻求稳定,人性会使得你一开局就追求结果。
不相信你观察下身边的人,工作第一年,从什么业务都不熟悉,到熟悉了某个业务,接下来这个人会怎么样?
他马上就会安定下来,他马上就会相信老板的许诺。
老板说,好好干,有前途,他马上就会陷入做生不如做熟的惰性,马上就会安于自己熟悉的这个业务。
直到怎么样?
直到产品线周期结束,直到这个业务几年后消散,然后他紧张了。
因为他发现老板的承诺不管用了,甚至老板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这个时候他开始急吼吼说我要改变,实际上他是要干嘛?他只是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只是想要再次回到当初的那个熟悉某个业务的舒适区。
就像很多人讲价值投资,并不是他们真的懂什么是价值投资,他们甚至连巴菲特,连段永平的第一句话都没听进去。
人家说,要你做懂的事情,你有什么是懂的?什么都没有。
所以大部分人,只是叶公好龙,只是嘴上说说的。
他们到底为什么投资?因为现实中混不下去了,因为工作没有回报率了,因为自己年纪大了,公司不要了。
换句话说,这不叫他们向往投资,这还是一种到处寻找救命稻草的心态,而且,是临时抱佛脚的那种寻找。
等他们进入投资领域,亏了几次发现什么?发现太难了,于是怎么样?
于是相信所谓价值投资。
他们的理解的价值投资就是简化之后的投资,就是只要有时间就会有回报的投资。就跟小时候忽悠他们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样。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巴菲特价值投资之前,是高频高手,段永平价值投资之前,是商界奇才。
他们像孔子一样,过了十五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然后知天命,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价值投资。
那么你这个前提做到了么?你前面那些事儿做到了么?
都没做到过,你知的什么天命?
所以我说,这不是向往价值投资,这只是被命运之鞭驱赶着无处可去的一群可怜人。
你跟他们讲价值投资容易,他们就簇拥过去,你跟他们讲上香容易,他们同样会簇拥过去的。
悲乎?
如果你觉得悲哀,你就该明白,人性不可信,数据才可信。
我们复盘巴菲特一生的投资战绩,回报率是下降的,绝对值是上升的。
这个数据告诉咱们,年轻时,最重要的并不是赚钱,因为也赚不到几个钱,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加速成熟。
反过来,到老了之后,莫折腾。
价值投资这四个字的核心要义就是告诉你,别折腾了,你已经很有钱了,而且你已经拥有自己的根据地了。
在你的根据地里,你就是最懂的那个人,你就守好它,然后做好对冲,再保持自己的流动性,资金不短链,你就是梁山之主。
这就叫价值投资。
段永平形容的最简单,他说我只做自己懂的事情,人家问他为什么投A公司不投B公司?
他说没什么,A一看我就懂了,因为都是我玩剩下的,B我看不明白,于是我就不投。
回头过了些年,B公司涨的比A公司更好,段永平错了么?
没有。
为什么没有?因为他本来就不可能赚自己不懂的钱。
所谓价值投资,就是你已经是齐白石了,你已经是张大千了,你说你要怎么画?
按你自己的风格画就行了。
可是我们想一想,第一个问题,难道不是,我们怎么成为齐白石,怎么成为张大千么?
这就是我年轻时第一次听到价值投资之后,发现的重点。
当大多数人误以为一毕业就好赚钱的时候,我清楚,教育,才刚刚开始。此前19年,只是选拔。
这之后的教育,你想要加速自己的成长,想要催熟自己,就要提高迭代的次数,工作中我去做了斥候,投资中我去做了高频。
当他们误以为所谓的稳定是我放弃追求成功之后的退路时,我很清楚,稳定其实是一栋楼的第二层。
你想稳定很简单,杀了上官金虹,你就能稳定。
把整个武林挑一遍,你就能退隐江湖去牛背山,从此牛背山会有另一个名字,江湖人称武当山。
张三丰就是这么稳定的,以至于他退休多年之后,一个百岁老人带着一个病患儿童,去少林寺求医,人家如临大敌,还以为他是要灭寺来了。
居然对着这个百岁老人和孩童说,他们不信,你就能灭了少林寺所有僧众,一个活口不留。
张三丰听了也很无奈,但是可想而知,他退休前究竟对武林做了什么,以至于大家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所谓的稳定本质上就这么回事。
在你选择的那个细分领域里,你就是张三丰,你就是五常。所以你可以不用太复杂,甚至,你可以凭经验做投资。
你看我们讲高频交易,什么最重要?
军规。
建立系统最重要,做一个决策,你要想,是不是此后相同的条件下,你都会做同样的决策,或者说,必须这么做决策?
如果不是,那么对不起,你没有遵守系统的军规。
可是我问你,你觉得巴菲特,段永平会这样么?
不会的。
为什么?
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了。
孔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因为规矩就是他孔老二定的,他逾的什么矩?
按照庄子的规矩,他早就逾矩了,问题是,孔子会按照庄子的规矩么?会么?
这就是为什么你到了八十岁都做不到不逾矩,因为你是在试图不逾别人的矩,而人家孔子七十岁的时候,已经到了五常的江湖地位了,你什么时候见过五常逾矩?
五常不会逾矩的,五常自己就是规矩。
到了他们那个状态下,返璞归真了,他的投资决策可能非常简单,就是段永平那句话,他觉得行。
因为话说穿了,就算不行又能咋嘛,等到了他们的能量等级,就算微操错了,又如何?
你只要大方向不错,你只要整体上不瞎来,单纯某个项目多赚了几亿,多亏了几亿,对他们那俩人来说,有啥区别?
这番话,是我年轻的时候,就想明白的。
我听完巴菲特,段永平返璞归真的对于投资的描述,不等于我可以生搬硬套。
因为我发现,彼此所处的位置不一样,人家作为成名已久的江湖大佬,在谈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我十八年前作为初出茅庐的小子,需要的是十五有志于学。
我既没有巴菲特早年的高频交易带来的丰富投资经验,也没有段永平的操盘企业的实战。
那我何谈懂?
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我凭什么想当然求稳定?
等着别人施舍给我一个稳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