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你一生的,不是高考,不是填志愿,是周期
原创 作者:碧树西风 公号:西风的罗盘 发布时间:2024-06-10 22:00 发表于浙江
又到高考季,又是很多家长读者集中请教择业问题。
古人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今天男女都只怕入错行了。
我们这些过来人,都有种感觉,选择大于努力。
明明我曾经比他强,明明我这些年也很努力,为什么偏偏不是我?
这是命运的安排?还是说冥冥之中,有什么我未知的变量在起作用?
其实这些家长读者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一句话。
“我已经走了太多弯路,可我并没有从弯路中找到什么有用的经验,我实在不希望下一代,再走弯路了,却又不知道从何做起?”
我为你们总结得到位吧?
我再给你精炼下,那就是你发现你努力了一辈子,小学努力,中学努力,大学努力,工作后也很努力,你掌握了很多能力,满足了很多显性变量的参数标准。
可是最后你发现,左右你今生回报率的,是某些捉摸不透的隐藏变量。
你想把它找出来,这是什么?这就叫隐学。隐藏在一切显性学问背后的秘密。
好,我们今天来一窥到底,全文一万八千字,分四个部分。文中多处有链接,俗称画中画,文中文,阅读时留心,莫错过,在本文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会看到。
以下进入正文:
我们从什么地方切入这个有趣的话题呢?
第一部分、你从来也没有研究过赚钱这件事本身。
我们从小都学过很多知识,工作后也学过很多技能,一提到赚钱,大家的直觉就是要不要学习商科。
很明显,思路没有打开,你们从来没有真的去研究过赚钱这件事本身。
那我们今天就补上这一课。
人世间有两种工作,一种是直接学了就能赚钱,比如进富士康。
你只要学了打螺丝,马上就能赚钱,打一天赚一天钱,加班还有加班费。
另一种是学了之后不能直接赚钱,比如唱戏。
梅兰芳当年学唱戏,学了很多年,结果怎样?不知道。
起码在学习之前是不知道的。
唱得好,满堂彩,唱火了,那就是腕儿,就是角儿,走哪儿都有人捧着。
要是唱不好呢?对不起,鞋底子就朝舞台上扔过来了。
这是两类事情,打螺丝,打灰,这叫做学赚钱,学了就能赚钱。
唱戏,投资,梅兰芳这样,巴菲特这样,学了不一定能赚钱的。
巴菲特学投资,可能学了十年,钱没赚到,反而亏了,蚀得老本都没有。
这是两类事。
想不通的,你回忆下《繁花》。
阿宝说要跟爷叔学做生意,爷叔让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是花了80美金,2包中华,去和平饭店租了一天套房。
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么?能看到盈利么?告诉阿宝了么?
都没有。
阿宝用90年代初的80美金,2包中华,只换了爷叔一句话,什么?这就叫成本。
接下来,爷叔让阿宝借6000块,去买一支股票,两个星期后,甭管什么价格,都抛掉。
阿宝去借了朋友的结婚钱,买了,两个星期后,这支股票跌得只剩3000块。
我问你,正常人你怎么抛?
就凭借一个提篮桥监狱里出来的人,跟你说了一句话,你就借了6000块,你知不知道90年代初,6000块可以在北京买套四合院了。
这么大一笔钱,到了两个星期后,眼看着浮亏了一半,还是借朋友的结婚钱,请问,怎么抛?
怎么下得去手斩仓?
斩仓了之后如何跟朋友交代?这笔钱,自己后半辈子能不能还清?
何况,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割肉?等一等,会不会涨回来?
毕竟,爷叔让你买的股票,如果涨了,你对他的信心会大增,你对他的信任会大增,问题是,现在跌了,而且是腰斩。
此时此刻,你难道就对爷叔的实力没有丝毫怀疑么?
正常人会在这个时候就凭爷叔此前的一句话,就割肉么?会么?
这些问题一定在阿宝的脑海里闪过,问题是,他没有犹豫,还是接受了3000块的亏损。
然后爷叔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他居然让阿宝再借7000块,凑够1万块。
干嘛呢?还去买同一支股票,把他割肉的股票买回来,再拿两个星期。
到这种时候,是个人都不会听爷叔的,阿宝居然听。
然后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两个星期之后,这支股票大涨,气势如虹。
可是时间到了。
再拿两天不行么?等它掉头向下了再卖出不行么?非得说是两个星期就是两个星期?
这是什么规矩?你当是三国演义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别说爷叔,巴菲特也没有这么炒股的。
但阿宝还是听了,两个星期到了之后,他不要潜在的盈利,硬是止盈了,然后带着一包钱,等爷叔等到深夜。
至此,爷叔才开始教他做生意。
这个剧本里的桥段是很荒谬的,完全不符合人性。
但是我们明白编剧想要表达的意思,爷叔考验这三件事的目的。
第一件事,让阿宝租和平饭店,是让他产生成本的概念。
第二件事,让阿宝亏损,是让他学会止损。
第三件事,让阿宝赚钱,是让他学会止盈。
现实中你要学会做生意,你要学会投资,这三件事是绕不开的,但是如果真的能够只用一个月,用这么戏剧性的手段就学会。
那我只能说,阿宝是个天才。
但你发现了么?
即便是编剧构造出的一个不存在的天才,他也不可能直接学会赚钱的,他学会的是什么?
是方法论。
只不过电视剧中阿宝戏剧般的用了一个月学会的东西,现实中,即便你能够意识到,短则五年,长则十年,要经过无数尝试,跌过无数跟头,才能知行合一,才能真的掌握。
当然,电视剧里面,阿宝戏剧般的学会了成本,学会了止损,学会了止盈,接下来爷叔才开始给他上第一课,就是预期管理。
爷叔教阿宝打扮自己,人靠衣装马靠鞍,阿宝皮鞋怎么穿,衣服怎么穿,头发怎么做,这是为了干什么?
为了给生意伙伴以预期。
你得让人家觉得你行。
你行不行,是事实,人家觉得你行不行,是预期,我们讲过,决定价格的,基本上都不是事实,是预期。
爷叔在给阿宝教,预期管理。
但是所有这些学完了,能赚钱么?
对不起,不能。
你把这一切都学完了,也仅仅只能提升你赚钱的概率。
张三赢的概率是80%,李四赢的概率是20%,张三和李四对赌,具体到这一把,完全有可能是李四赢。
提升概率并不能直接左右结果,阿宝天分也很高,学得也很好,对不起,就是运气背到家了,照样可能一事无成。
假使梅兰芳学唱戏学得很好,运气不好,上来就被抓了壮丁,被贩卖到西伯利亚种土豆去了,等晚年才回国。
回国后,京剧不流行了,一身才华没处施展。
很正常,就像一个天才学子,生得是时候,国家需要,重点投入,你大放异彩。
反过来,如果你生得不是时候,你学成的时候正好遇到教授下牛棚,那你也只能扫厕所。
我讲过一个故事,我小学时的自然老师,他早生一点,也许就是数学家,他晚生一点,还是数学家。
非常遗憾,生得不凑巧,他名校毕业,刚成为大学老师,正准备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时刻。被下放捡牛粪去了,后来回城扫厕所,蹉跎很多年,等恢复工作,已经来不及了。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生中最有可能取得成就的时光蹉跎掉了,都在和牛粪人粪打交道。
于是干脆留在了扫厕所的小学,当了一个自然老师,再也不想回去当数学教授了。
是他学得不好么?不是。
是他要做的这件事,和梅兰芳唱戏,和巴菲特炒股一样,都属于第二类事件。
这类事件的特征就是你只能提升概率,无法左右结果。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是一切复杂事件的特征,谁来了也没用,诸葛亮来了也没用,一样长使英雄泪满襟。
只有什么事情是学了马上就能兑现的?
很简单,进富士康,打螺丝,打灰。
你不需要担心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要担心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能。
就像你去当钟点工,你今天打扫了卫生,今天业主家就得结账,他敢不结账,你把扫把糊他脸上。
他要是敢跟你说,扫了地不一定赚钱,也有可能输钱的,你可以直接踹他了。
这就是两类事情的区别,梅兰芳,巴菲特,阿宝,包括那个自然老师,前数学教授,他们做的事情是一类的。
打螺丝,清洁工,他们做的事情也是一类的。
两种完全不一样。
所以此时此刻,你再去看爷叔考验阿宝的片段,有没有看懂?
爷叔实际上在考什么?在考阿宝到底懂不懂这是两类事。
假如阿宝对赚钱这件事的看法和富士康的工人是一样的,他必然是过不了关的。
因为他的目标一定会盯着赚钱本身,到底是亏了3000块,还是赚了多少万,他一定是盯着这个。
像富士康的工人一样,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兴奋地数钱,如果被拖欠了工资,就会欲哭无泪。
很显然,阿宝过关了,他眼里似乎没有钱,亏了3000也不当回事,赚了多少万也不在乎。
说明他的目标是学做生意这件事,而不是赚钱这个结果,说明他早就知道学做生意这件事本质上和进富士康打螺丝,不是一回事。
电视剧中为什么他能做到?
台词有交代,阿宝爷爷的爷爷是地主,爷爷是资本家,哥哥长大后去香港做生意,耳濡目染,家学渊源,于是他从小就知道这两件事的区别。
这个时候,前资本家爷叔就看明白了,阿宝不是工人,他是自己人,他也是个资本家的苗子。
你看懂这里面的问题了么?
我把这里面的差别讲出来,你听起来是很简单的,当真去做的时候,难如登天,因为你要克服的,是人性。
一个正常的年轻人,祖祖辈辈没出过地主资本家,都是老实打工人,他进城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就是攒钱,买房子,娶媳妇,养孩子,教育,养老,督促孩子重复自己的路,是不是这些事儿?
你跟他说,做一件事,要花好多年,不一定有结果,甚至可能是亏损的结果,只能提升概率,不能直接左右结局。
他可不可能接受?
当然不可能。
他每天都会计算,我少工作一个月,少挣1万块,我明明跳槽去这家公司可以每个月多挣2000块,放弃了,家里就少了2000块的收入。
他天天都会算这个。
他不是听不懂成本,止损,止盈,他是做不到。
他从小成长的那个环境,让他没法接受这套东西,一个工薪家庭里的孩子,可能1000个里面才能出一个阿宝,但是一个资本家家庭里的孩子,可能10个里面就能出一个阿宝了。
这不是谁三句话就能影响的,这是从小到大,方方面面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你看懂爷叔的用意了么?他是在刁难阿宝么?不,作为过来人,他清楚,只有阿宝具备了这样的内生力量,才不至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农民种地第一步是种么?不,是选种。
爷叔为了提升成功率,他也在选种,这不过这个选种,选的是人。
我今天开篇借用这部电视剧,不是让你去羡慕阿宝的。
如果我们仅仅是羡慕阿宝遇到了爷叔,那这叫什么?这叫爽剧,你只是来看龙傲天的。
当我们意识到,即便把阿宝换成自己,让自己成为那个幸运儿,去遇到爷叔,也无法通过他的考试,也无法开启龙傲天的人生。
说明我们终于开始思考了,我们差的是爷叔么?不,我们差的是阿宝。
我们缺的不是邬思道,我们缺的是四爷。我们缺的不是许攸,我们缺的是曹操。
所以我们的人生第一步,不是指望遇到什么爷叔。
第一步是什么?是成为遇到爷叔之前的那个阿宝。
对,就是那个弄堂里的小瘪三,他是瘪三,可是他身负隐学,这是我们要补齐的差距。
于是我们要学习下面的这些思维模式,以此来弥补先天家境的不同。
当然,你可以不学,你可以躺平,你可以说他要做资本家,他要代代学隐学是他家的事儿,我家代代都不学隐学,我就是要代代做打工人,也挺好。
是挺好的,没任何问题,如今这种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没有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都挺好。
但是代代打工人就有点难度了,因为娶媳妇养孩子的成本可不便宜。
而且我想,你能进来看,说明你有兴趣试图改变自己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观念,或者说,你愿意为你的后代,重塑新的观念体系。
第二部分、把种子丢进泥土里,曾经是人类做到过最艰难的选择。
你看着爷叔考阿宝,80美金,两包中华,一个概念叫成本,好像轻飘飘一句话。
实际上非常非常难。
我们人类早期是以什么为生?
采集狩猎。
你注意,不是人类以此为生,而是所有的动物,都以此为生。
你见过猴子采集,见过狮子狩猎,你有没有见过哪个动物种庄稼的?
这是不可能的,明白么?
咱们小时候生物课老师讲过其中原理,说一部分原始人把吃不完的种子丢进了地里,来年结出更多的果实,于是他们学会了,这就是农耕的起源。
我小时候上课,听着就难以置信。
因为生物老师把它描述成了一个随机事件。
随机事件遵从大数定律,小概率事件随着大量重复,会变成必然事件。
也就是说,真要是生物老师说的那样,时间,将成为最重要的变量。
漫长的岁月里,总会有动物不小心把种子丢进地里,来年结出果实。
我们见过哪个动物会种地的?一个都没有。
这些动物经历过的时间比人类漫长多了,人家存在的时间是我们人类的十倍,百倍。
结果它们都没有因为不小心学会种地,偏就我们学会了?你信么?数学上说得通么?
所以这里面的难点绝对不是生物老师说的不小心,而是因果联系。
是谁,把来年地里结出果实这件事,和自己当年无意丢下种子那件事,联系了起来。
这个联系两件事因果关系的原始人,就是农耕的发明人。
这事儿的重点,在首创因果关系,而不在于大数定律。
虽然二者都有作用,但重点,是前者。
人类从采集狩猎走向农耕播种,是非常遥远的一步。第一个把丢种子与结果实联系起来的人,迈出了他的一小步,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步。
这事儿好难啊。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只有我们人类当中一小部分可以做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不是你觉得难,我也觉得难,我们人人都觉得难,因为这违背了我们身上的生物性。
我小时候就觉得人类学习这个行为十分变态。
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所谓长大后的世界,就要先学十二年。
这可不是先干为敬,这是整整十二年啊。
然后还得四年本科,三年硕士,再来七年。
敬酒都不带这样,打了一轮又一轮,都不让人夹口菜。
而且,你要知道,你七年前选的热门专业,七年后还是不是热门,无人知晓。
你今天加入的公司,五年后到底是倒闭还是上市,也无人知晓。
可是对不起,你的种子已经得撒下去了。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年,因为痛苦,所以思考。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怎么才能快点收获,今天播种,今天收获。
我成年后变成了一个日内交易者,或许很大原因源自于此,儿时的执念。
第二、怎么才能更明确地选择到一块肥沃的田地。
这是我非常小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并试图通过实践寻找答案的两个问题。
所以我小时候很浮躁,是个热衷于寻找捷径的人。
我有很多很好的校外的资源,教我数学的是全国第一,教我英语的是全省第二,教我化学的是教授,教我语文物理的是特教。
后来到高中我看了一本小说叫神雕侠侣,看笑了。
我发现我跟年轻时杨过的想法很接近,总是想要把别人的拿手绝技学到,比如学七公的打狗棒法,学古墓的玉女剑法,学黄药师的弹指神通,学欧阳锋的蛤蟆功,学王重阳的九阴真经。
我对学习的理解就是寻找捷径,缩短种地的周期,寻找肥沃的田地。
我奶奶看出来了,她试图让我接受成本的概念。
你看电视剧里面阿宝一出场就能理解,好像一天的事儿,实际上,现实中,我理解成本,用了几十年。
小时候我奶奶教我集邮。
我就发现邮票市场是波动的,关注这个品类的人多了,它的价格就会涨,反过来,就会跌。
进而我去研究整个古董行业,都是这样,有些时代就是历史上的高估值期,有些时代就是历史上的低估值期,而且动辄跨越百年,几百年。
也就是说,你买在低估值期,可能就是要等好几代人,才能回到高估值期。
我就觉得太难以接受。
我奶奶就跟我讲了一句话,成本是用来拥抱的,并不是用来拒绝的。
这句话我想了很多年之后,跟读者说了四个字:盈亏同源。
我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
也就是说,我听到成本,或者说,我听懂成本,也许是五六岁的事情,但是等我接受成本,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去组织,去表达我理解的成本,已经三十多岁了。
我理解盈亏同源的那一年,是有标志性事件的。
那次我打出了一个乌龙指,单笔看,亏了不少钱。
然后我就复盘,有没有办法避免?没有。
为什么没有?
因为交易策略。
如果你要吃光别人的乌龙指,意味着你必然游走在边界上,常在河边捕鱼,什么的概率会大增?
湿鞋的概率会大增。
你想不湿鞋就要远离河边,你远离了河边,你还怎么捕鱼?
那一瞬间我就想起了小时候我奶奶跟我重复了很多次的那句话:成本是用来拥抱的,不是用来拒绝的。
我奶奶讲给我听的,不是一句话,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道理,而是很多代人的经历。
她的祖先们,经历过满人入关,经历过民国,经历过二战,经营田庄,经营商铺,出租仓库与土地,并且读书做官。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过很多次的起伏,很多次的损失,也就是成本。
但这是不可能避免的。
你要经营财富,你就没法拒绝时局,你要做官,就没法避免宦海沉浮。
你要司机给你开车,你要保姆给你做饭,你就不可避免要跟人打交道,不可避免要发工资。
你会损失财富的原因是你有财富,你没有财富你就无从损失,而你能够拥有财富的根源是你涉局了。
这就叫一体两面。
她的祖先们,在明代能做官,在清代能做官,在民国还能做教授,这是盈利的一面,她的祖先们,每一次时代交替,都会损失大量财富,这是成本的一面。
你不可能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还是没钱的好。
没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可能已经变成倒卧了。
所以,她的结论,或者说,那不是她的结论,那是她之前历代祖先们用自己一生重复性总结出的结论。
就是种地理论。
那个种子,种下去,或许有收获,或许没收获,但不种下去,它早晚还是会消失的,无非是以其它形式,比如部落间的战争,亦或者腐烂。
当你意识到成本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是不可避免的时候,你才第一次认识到了成本。
这80美金,2包中华,早晚都得出去的,无非以什么形式。
好难啊,好痛苦啊,你让我回忆我自己学会接受成本这两字,这个回忆都好痛苦啊。
说明人真的是生物啊,真的是天生损失厌恶型,真的是天生不会去理解因果律。
说明人真的不是学明白的,是干明白,是痛苦明白的,是痛苦到极致,痛到无法呼吸,那一瞬间,大脑抽空了。
接受了。
你发自内心接受了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你发自灵魂的重组了语言,我说的词儿和我奶奶说的不是同一个。
但意思一样。
我脑海里浮现的那一刻,我讲出来的那一刻,是我接受了。
电影里阿宝做得很轻松,两包中华80美金,所以那是爽剧。
我自己把两包中华80美金掏出来,而且不心疼的掏出来,修炼了好多好多年。
第三部分、输赢没价值, 有价值的是重复。
我在第一部分分析阿宝学习止损止盈的过程中提出的那些质疑是什么?
就是人性本身。
人性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刚说的,它没有办法把种子放进土里,建立起或许能够长出庄稼的因果律。
如果它能接受,那就不是它,而是他了。
动物成人,也就那么一瞬间。
那么人性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是哪怕学会了因果律,他也是结果导向,而无法做到概率导向。
你判断自己种地这件事,是值得还是不值得,是以什么为价值标杆?
是以当年是否丰收,作为价值标杆的。
当年收获了,你就会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值得的,当年要是歉收了,收获的粮食还不如种子多,你就会认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
这一点,我也学了很多年。
我小学的时候,考得好,就很开心,考不好,就很不开心。
但无论考得好还是不好,都会被我妈训。
为什么?
因为她觉得,我的底层逻辑是错的,我的思维方式是错的。
别家的孩子,考好了,父母就夸,考不好,父母就骂,于是这个孩子养成了什么导向?
结果导向。
他觉得,好的结果就会得到表扬,差的结果就会得到批评,于是患得患失,从小培养的嘛。
你给他重复几十年,可不就患得患失么?何况人本身自己就是有得失心的,父母无非加强了。
那我妈骂我什么呢?骂的就是这个。
我考得好,她要我讲原因,到底因为什么考得好,具体列出来,123。
你去给我做实验,下一次还是123,是不是还能考得好?下一次漏掉一点,只剩12,是不是也能考得好,还是考不好了?
同样,考得差,为什么考得差?具体列出来,456,是不是下次只要456一定差?还是说下次同样456,结果考好了?
她要的是什么?不是结果,是重复。
俗称我不关心输赢。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前者是结果导向,后者是概率导向。
你去赌场打牌,输赢有什么意义?
如果久赌必输,那么当下赢了,重要么?
如果久赌必赢,那么当下输成什么样,重要么?
所以我后来跟读者分享过一句话,我说我18岁的时候跟我妈讲,我的人生目标是赚很多钱。
她笑了,说了句话。
你说了算了,要钱做什么?你说了不算,要钱做什么?
很多读者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但大都理解偏了,理解成权力与财富的对比。
实际上她在说什么?
她在说底层逻辑。
她觉得这孩子还是没长大,他始终也没真明白。
一只猴子,当它把播种与收获之间联系起来,产生因果律的时候,它成人了。
一个人,当他把关注的重点从今年有没有打粮食,转移到播种这件事的可重复性的研究上,转移到重复规律的探索上的时候,他成年了。
我是08年的时候,开始学习投资,进入国际市场。曾经教过我的是一个华尔街的前交易员,08年被裁员回国了。
他就很惊讶,他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人家都很关注于自己这一单有没有赚钱,赚了就趾高气扬,输了就垂头丧气。
我从来不关心这个,我上来就很关心一件事的可重复性。
于是他就觉得很纳闷。
从知识结构上看,我当时是完全的新人,绝对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的,但是这种心态是怎么养成的?
看起来没有十年交易经验,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跌宕起伏,不太可能这么稳得住呀。
你用他的话说,别说新手,哪怕交易十年之后,依然认识不到止损止盈的必要性,都大有人在。
因为他们觉得,不设止损,多扛一扛,也许就扛过去了,他们觉得设了止盈,万一错失了更多的利益,岂不是亏大了。
他不知道,我的心态不是通过交易学的,是从小学一年级参加考试第一天,就开始学了。
找到规律,找到为什么赢,为什么输的规律,远比这次考试考得好还是不好,更重要。
我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训练到研究生毕业,练了这么久,还能练不会个这?
我大学里天天不读书,成天翘课打游戏,打到快无法毕业,我妈都没有说过成绩本身。
她始终在传递那个概念,规律是什么?你找没找到赢的规律?输的规律?
任何一件事,给你练十九年,都会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因为我已经发自心底里认可了,规律是第一位的。
为了寻找规律,我可以输,也可以赢,一切都只是试验,都只是过程,发现规律,才是目的,寻找能重复的点,才是目的。
这个点,和上一个点一样,说起来很容易,做到,是个极其痛苦且漫长的过程。
接受因果律,为什么难?
因为根本不符合生物性。
同样,重视因果律里面的重复性,而非那个结果本身,为什么难?
因为根本不符合人性。
所以我看到繁花就笑了,我觉得很扯,我从小练到大,几乎像把一只蛤蟆浑身的脓疱挤掉,整容成青蛙那么艰苦卓绝的训练过程,到了剧中,一个月,阿宝就掌握了。
也许是我资质低,但更大概率,是编剧把主角神话了。
咱们来想一个问题,讲个玩笑话。
曾经有多少读者羡慕过我太太?
我记得有过很多。
她们说,我太太才是投资高手,起码也是择人的高手,你看我辛辛苦苦,也是给她打工的,她才是董事长,我最多算个总经理。
这句话我当玩笑听,如果你真这么想,说明什么?
说明你没有理解因果律的重复性,大于那个结果。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玩笑话。
我和我太太20岁之前,就在一起了,有过很多共同认识的人。
那么20多年前,面对这些共同认识的年轻人的样本集,我和她做过预测游戏。
就是猜猜看,哪些人会是将来的相对成功者。
20多年过去,如果揭开昔日的游戏结果,她的命中率,她猜的那些人,无一命中,我猜的那些人,倒有超过一半命中了。
如果现在是金融机构招人,考核的项目是择人能力。
那么她已经落选了,我倒是有可能通过。
所以你说她眼光很好,很会看人,这是什么?这是结果论,这不是规律论。
就像一个人,一辈子只买过一支股票,买的是当年的英伟达,于是你说他是投资大师。
是么?
结论是不知道,因为样本太小,什么也说明不了。
这种事当传奇故事讲可以,被网民津津乐道可以,你拿去给金融机构评判,作为你应聘交易员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谁也不敢因为你这一次的传奇经历,就把大笔资金交给你。
选中一次叫做运气,可重复的选中,才是规律。
你想要证明自己的择人能力,一定是需要大量的样本给到你,让你重复。
最后从统计样本数据来推测,你到底有没有掌握规律。
因为一把之下,全靠运气,把把之后,才能看到规律。
绝大部分人都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
他们要么理解成吃亏是福,要么理解成便宜没好货。
其实我在讲什么?我在讲因果律里面的那个律,远比果,更重要,我在讲这事儿。
你用50换100,这就是个概率问题,你运气特别好,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这辈子中六合彩,这次,你交换成功了。下次呢?
你有没有办法重复?
没有办法重复的事情,不会是你生命中的重点。
你这次运气,50换了100,接下来9次都没换到,9个50打了水漂。
你是用50换的100么?
不,纵观你的一生,你是用500换的100。
101换100,它亏了么?它亏了,它亏了1个点。
可它的特点是什么?是绝对能够重复。
重复5次之后,505,你换了多少?换了500。
大多数人这辈子500只能换100,你505就能换500,到底谁才是那个事半功倍的?
这都想不明白么?
因果律里面的那个律的价值远远大于果,我知道这违背人性了。但违背人性,恰恰是通往高处的台阶。
回到原始社会,你怎么看那个往地里扔种子的猴子都是傻猴子。
回到我小时候,如果被其他妈妈听到我妈的教学方式,都会笑得肚子疼。
你儿子考得好,你不夸他,还非要他找到为什么好的原因,你儿子考得差,你不抽他,还非要他找到可重复的规律。
这对母子真的是一个傻,一个呆。
就像当年那个美国小镇上的男孩拣硬币的故事。
这个男孩打小就是街坊四邻眼里的傻瓜,人家把十分硬币和五分硬币丢在地上,让他任选,他每次都选五分的,然后大家哄堂大笑。
大家笑什么?大家笑这孩子怎么这么笨,连十分和五分哪个果更大都区别不了。
有个老妇人不忍心,问孩子,你不知道哪个大么?
他一边捡地上的硬币一边回答,我知道,但是我更清楚,只有每次都选择五分的,人们才会继续丢硬币给我,于是就能够形成规律。
…
故事中的男孩,就是日后的美国第九任总统,哈里森。
事实上,谁才是笑话?街坊四邻。
你以为人家孩子在第三层,实际上人家在大气层,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因果,实际上人家孩子掌握了因果律。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看过,问题是,你当初看明白了么?
你以为哈里森是小聪明么?
不是的,这件事的底层逻辑就是今天讲的,因果律。
一个孩子,你真以为他的人生是高考结束后那几天填志愿决定的?你真以为是那次选择决定的?
不,你太相信选择,而忽视了选择的背后。
选择的背后是什么?是操控选择的能力。
你真以为阿宝是运气,是选择了爷叔的力量?
不,这份运气给100个人,99个都扛不住,俗称机会给到你,你也不中用。
为什么不中用?
因为不是你选的爷叔,是爷叔在选你。在你没有做好准备前,你受不了爷叔这份运的。
从我奶奶,到我妈妈,她们都傻的么?
她们在教什么?就是在教运气降临前,你该做好的准备工作。
熟练掌握因果和因果律,运气降临,你才能把握它,否则,只能眼看着它,降临了,又溜走了。
其实走到这一步,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你熟练掌握后,你已经超过99%的人了。
有运气,你无非飞得更高些,没有运气,你照样过得很好。
哈里森当不当美国总统,他都会过得很好,就冲他掌握了因果律,就不会差。
那么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还缺了一个环节,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俗称第一部分,我告诉你问题是什么,第二三部分,我告诉你该怎么做才能弥补那个缺失的环节。
但是,为什么要做呢?
第四部分、不是你喜欢怎样的钱,而是钱喜欢怎样的你。
你不理解为什么要掌握因果,要掌握因果律,为什么要那么做,说到底,你是在问我什么?
你是在问我,何所谓人生的意义?
是有钱,有事业,有家庭么?
又或者说,你不告诉我人生的意义,那我的动力是什么呢?
这件事我们必须要回答,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石,是今天这个话题的缘起。
我来告诉你,人的动力可以有两种。
第一种是宝马与美女,第二种是事业与爱情。
有人好奇,这不是一样的么?
这不一样,出发点其实是不一样的。
前者围绕着我要得到什么,后者围绕着我能够带来什么。
如果你站在前者的视角下,人生的确很难找到意义。
无它,一切获得的成本,都显得太高了,除了幸运之外。
也就是说,除非你生下来是个二代,有什么要继承的,或者,你是个天才。
即便如此,二代也会面临几年亏空百亿,天才也会有伤仲永之忧。
所以我说,你的人生只剩一样东西可以期待,就是幸运。
你今天买六合彩,中了,开心,明天买六合彩,又中了,又开心。
只有几千万分之一的概率你是幸福的,其余时间,都是求之不得的痛苦。
这是什么?
这就是今天最流行的那个话题,精神内耗。
所以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所谓人生观的塑造,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完成了。
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已经教过我们何谓人生观。
都忘了?就是那句话:
人生只有一种意义,那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
你肯定听过的。
这句话是总纲,下面还有执行准则。
聪明才智越大者,当服千万人之务。聪明才智略小者,当服百十人之务。至于全无能力者,当服一人之务。
这句话是谁写的?
孙文。
我爷爷奶奶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这句话就挂在他们的教室里。
意思就是说,搞得定,你帮大家搞定,搞不定,你就搞定自己,别连累大家。
那么这句执行准则下面还有具体的行动步骤。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就是说如果你想要服百十人之务,先从管好自己开始。
管好自己从什么开始?从格物开始。
格物是什么?就是你去上学的目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人类走到今天,不可能连这个都回答不了,关键的问题在于,你信不信。
你不信,说了也白搭。
大部分人是不信的,所以大部分人注定精神内耗。
因为人类演化出的资源分配原则非常简单,就是钱选人,而非人选钱。
人类需要知道谁才是更好的引领者,然后把资源聚集在他手上,让他来推动资源的进一步增值。
这就是人类分配资源的底层逻辑。
这个逻辑不是谁制定的,而是天然的生存法则导致的必然结局。
只有选拔更优秀的人来带队伍的部落才能活下来,不这么做的部落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所以你站在三五代人的角度,满眼都是幸运儿,富二代富三代的起点就是大于你的终点。
但是你把时光拉长了看,十代,二十代人以后,那个资源,始终是往聪明才智更大者身上汇聚的。
前者是因为需要鼓励当下的聪明才智者肯去推动。人都有远近亲疏的,他总想偏向自己的孩子多一点。
后者是因为那是必然规律,一切能存活下来的部落,都得那么做,都得重新再次把财富汇聚到新的富一代手里去。
所以说,人赚钱是赚不到的,你辛辛苦苦累死也赚不到。
不是人在追着钱跑,是钱,在追着人跑。
你想成为有钱人,你就得成为钱喜欢的那个人。
你要想明白人类的资源是怎么分配的这个核心点,而这一点,幼儿园时,就已经教过你了。
无非你,信,还是不信。
我给你举个例子,中国合伙人看过吧,新东方三驾马车。
挨骂最多的是谁?
是老俞。
拍个电影还被昔日的合伙人调侃,当年土了吧唧,啥都不懂。
但是我们想一想,一百年后,你站在商业史的角度,还会有人记得老俞身边站着的两个昔日的合伙人么?
不会了,其实都要不了那么久,因为说到底,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那两个合伙人,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幸运。
因为幸运,跟了老俞,踩到了风口,分了一笔钱。
而老俞的一生,才是真的在践行人生的意义。
他可以不做,尤其是一纸之后,他更加没有必要唱重头再来,他完全可以就坡下驴,拿着百亿财富过后半生。
可他没有。
他执意要再创业,才会有就业。
80%的就业,都是民企解决的,如果所有民企企业主都像老俞的合伙人一样,拿了钱就去美国度余生,那你是准备上美国去投简历么?
所以是老俞傻么?
他是非要折腾自己,一边挨骂一边做事?
做得越多,挨骂越多,所谓做事的,从来都是挨骂的。
因为只有做事才会出错,不做事就不会错,不会错就不会挨骂。
老俞并不傻,他只是很清楚我前面讲的人类进化出来的资源分配原则。
说到底,长期看,资源只会流向能够有效发挥资源作用的人。
他不理解这一点,靠什么从一个农村娃,胜出那些外交官的后代?
俗称你愿意主动有这份担当,你才有可能被推向历史的舞台。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站在时光的角度,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生,就像一场旅行,死,就像回到故土。
这趟旅行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没意义,完全由你说了算,因为意义是相对的,更因为意义根本不存在,取决于你,愿不愿意赋予。
我年轻的时候,也调侃过甲方大佬这是图啥。
他明明可以像《鹿鼎记》里面多隆说的那样,和很多美女,一起快乐的度过后半生。
非要拉着整个行业,那么多500强公司,那么多技术人员,商务人士,陪着一起,搞东搞西。
有个比我年长的同事和我聊这个话题,他说,人家钱赚够了,你我呢?
你盼着人家不玩了,那咱们呢?上街卖卤鸭饭去么?
我说,你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问题,站在对方的角度,咱又不是人家亲儿子,他那是图啥呢?
他这辈子花不光,他的后代也花不光,他知道他赚的每一分钱他和他的后代都用不上,那他到底在干嘛呢?
总不能真的是为了我们这群非亲非故的手下们,要赚钱吧?
答案是什么?
无它。
谜底就在谜面上,因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你知道没有任何关系了仍然愿意做,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因为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只有你愿意那么去想,你才有可能摒弃运气,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
你只有让资源相信,你想要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而非索取什么,资源才会相信你,才会聚拢在你身边。
如果你让资源觉察到你只不过是个目光短浅的庸碌之人,它必然心生去意。
也就是说,你就真的只能靠运气了。
而运气,从来都是靠不住的。
你说我是因为幼儿园的时候就相信了,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还是因为走到了今天,所以相信了幼儿园时老师教的话。
我回答不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我也不知道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但是我知道,每一次在担当和放弃之间,我选择了担当。
我也看不见我的心,可是我留下了我的迹。
你想想,当唐僧跋涉万水千山,走完了十万八千里,他心中到底是宝马美女还是事业爱情,还重要么?
人在做,天不会看,但资源在看。
你说如果你是资源,你愿意信一个人的嘴呢?还是愿意信一个人的迹呢?
唐僧十四年走下来,他心里到底是不是还眷恋女儿国,重要么?
他的心也许会骗人,他的腿,没有骗过人。
负如来还是负卿,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而你当下真正的问题在于进退失据。
信,你又不愿意信,放,你又不愿意放。
你真要有计春生同志那种一周只吃一顿饭,水泥管道也凉快的倒卧精神,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可是你,又不想像三和大神一样吃的差,住的差,遭人白眼,又不愿意接受人生的本来面目,付诸于行动。
那等待你的结局必然是四六不靠外加精神内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又不会等你。
可问题却永远在等你,只增不减,不离不弃。
有人问过我,王阳明到底教会了我什么?
其实就教会我一句话。
人,不是明白了才去做的,是做完了之后,才能明白。
人只能将信将疑迈出去一步,先权当幼儿园老师说的是真的,先做做看。
这个阶段充满了怀疑,我每一天都充满了怀疑,我也怀疑我奶奶在瞎教,我妈妈在瞎教。
每一天我身上的生物性都让我拒绝拥抱成本,每一天我身上的人性都让我拒绝因果律。
你是损失厌恶型,我也是,你是目光短浅型,我也是。
我们没谁生来是阿宝,是哈里森。
可是我还是选择了相信,我没有看见,虽然相信,却依然看不见。
我就这么蒙着眼睛被幼儿园老师拉着往前走,被我奶奶拉着往前走,被我妈拉着往前走。
不情不愿往前走,哭着闹着往前走。
可我真的有在走,这是重点。有人不信他不走,有人不信,可他还是走了。
走着走着,我习惯了,我离开了幼儿园的老师,离开了奶奶,离开了妈妈,独自一个人上路了,走到了社会上。
走着走着,我信了。
为什么?因为对比。
我本来觉得505换500,已经是天底下最荒谬的事情,最愚蠢的选择,可是当我看到整个社会的平均成本,别人是要用2500才能换500的时候。
我忽然发现,原来傻瓜不是我。
人生的意义并不是知道了才去做,而是做到后,才会知道。
一个人,要等到五十而知天命,你要有很多经历,有很多建树,到了某个岁数之后,才有可能明白人生的意义。
尽管,这个意义,你可能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听过了。
五岁就听过的,要五十岁才能掌握,这就是人生。
可是反过来,你非要谁能够让你先知天命,然后你才肯付诸于行动,那对不起,你根本无法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甚至,从某种角度上讲,不只有你的人生等待着你开启,你下一代的人生,实际上,也在等着你开启。
我们今天很多人都意识到选择的重要性,为什么?
因为看到了行业的周期律,正因为你经历过,所以相信,你见到过地里长庄稼,于是你相信。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比行业周期更大的是什么?
我很小的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人们的观念和今天完全是两样的。
也许深圳不一样,但大部分城市都一样。
那个时候我奶奶讲过一句话,今天听起来平平无奇,当年听起来如同平地惊雷。
她说什么?她讲了一句圣经里的话: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几十年过去,我今天回忆起来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
我出生之前的三个群体,我外公那个群体,就是有段时间经历过种种,后来被恢复工作的群体,我爷爷的祖辈的那个群体,就是剧中阿宝的爷爷们,我奶奶的祖辈的那个群体,就是曾经去阶段性扫厕所的那个群体。
这三个曾经像弹簧一样被压到底部的群体,他们的后代,几十年后,恰恰是最活跃的群体。
为什么比例这么高?好比整体上看万分之一比例的事情,放到这三个群体里,几乎高达十分之一?
你有没有想过四二里面张国立说那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他都到那副德性了,他都失去了一切了,但是对不起,他的胜率依然高达十分之一。
所以他一定是掌握了什么一般规律,这个一般规律,就是隐学。
过去老话讲,福泽深厚。
我们讲教育,我是指家学渊源的隐学教育,目的是追涨杀跌,攀龙附凤么?
不是。
目的是教育这个孩子,让他能够福泽深厚。
只有当他深刻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把因果与因果律融入骨血,他才能变成一个福泽深厚的人。
反之,就是一个缘浅命薄的人。
缘浅命薄,给你,你也受不住的。
俗称凭运气得来的东西,终归要因实力还回去。
陆游年轻的时候,感慨过他的高祖陆轸。
因为陆轸才是那个真正改变后人命运的人物,是第一个接受并且能够践行隐学的人。
这一步的意义是重大的,是扭转乾坤级别的。
这之后,你的每一代后人所做的,无非一个概率事件而已。
你想想,我从牙牙学语开始接受的因果和因果律的教育,无非两种结果。
一种,我做到了,知行合一,福报在我。
另一种,我做不到,但是,我依然会拿着这套东西去教我的孩子。
这是必然的。
因为我从头到尾,就只接受过这一种价值观。
你想想,我们是怎么把汉语传承下去的?难道我们每一代都是文学家?
根本不需要。
如果我只学过汉语,试问,我跟自己的孩子,不讲汉语,难道还能发明个爪哇语?
所以我的奶奶,我的妈妈根本不需要知行合一,不需要。
她们只需要按照自己的下意识就行了,她的下意识是什么,她就怎么教。
她们的下意识是谁给她们的?是太外公,是外公给她们的,那些人,都是成功过的。
换句话说,我的奶奶,我的妈妈,不由自主,就做了复读机。
历史的复读机,隐学的复读机。
哪怕教你的人不在世了,哪怕你自己做不到知行合一,但是因为你的原生家庭已经突破过一遍了,因为你只接受过这种隐学教育。
于是你会不由自主,潜移默化的把它重复下去。
无非你的后代勤奋不勤奋,愿意不愿意。只要出一个愿意的,他就有可能知行合一,十分之一的概率哦。
那如果是十分之九呢?那就继续当复读机,我就会像我的奶奶,像我的妈妈一样,继续变成复读机。
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第一个人去为后人这么做,就会变成万分之一。
因为你压根儿就不知道在运气降临之前,你要先做好这两件事的准备,因果,和因果律。
人,是不可能为一个他自己根本意识不到的事情去努力的,明白么?
你首先要想到,其次要肯做,然后才是做不做的成。
你根本想象不到,做什么呢?
你只能在外围,瞎打转,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第一代得其门而入的那个人,是意义重大的。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期律,远远跨越了行业的,跨越了时代的更长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一家人,想要有出路,想要有未来,总得有人,去打破那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
无论是做鸡还是做蛋,都得有那么个人,先去做。
你以为人生命运的齿轮,是高考结束后的几天里决定的么?
不,其实从你的孩子一出生起,从你看到他的第一眼,你已经开始影响他的命运了。
如果我今天讲的这些,你的父母,祖父母早已做到,如果你从小到大接受的就是这个,而且你也已经践行了,你也已经知行合一了。
恭喜你,你已经是个福泽深厚的人,只要运气敢降临,就注定逃不掉你的手掌心。
反过来,如果你闻所未闻,如果你第一次听到,那么更加恭喜你。
你就是天选之人,你只要掌握了因果和因果律,后人都会因你而受到福泽。